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根据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新研究,科学家在人类细胞内,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结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根据介绍,由于细胞非常小,因此我们需要用到电子显微镜来对其进行观察,但电子显微镜却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它需要在真空环境下工作,否则的话,电子束会被空气分子散射,进而导致成像模糊。
然而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一旦把它们放进真空环境,细胞里的水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爆炸式”蒸发,整个细胞结构就会像被抽干了水的海绵一样,塌陷、变形,变得面目全非,如此一来,就让我们很难观察到其内部的精细结构。
多年来,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固定样本,比如用化学药剂处理,或者用树脂包埋,这些方法虽然能保住大概的形状,但或多或少都会对细胞的精细结构造成破坏,很多细节都看不清楚。
而此次研究,则采用了一种被称为“低温电子断层扫描”的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其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先把细胞样本在几毫秒的时间内,迅速冷却到零下196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极端的冷却速度下,细胞里的水来不及形成会刺破结构的“冰晶”,就被瞬间“定格”成一种类似玻璃的非晶体状态,进而使其结构得到更为完整的保存。
在此之后,科学家会从数百个不同角度,用电子束为这个被“冻住”的细胞进行“拍照”,得到一系列二维图像,最后,利用计算机将这些二维照片“拼”起来,就可以重建出一个清晰的三维立体模型。
正是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在人类细胞内,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半融合体”(Hemifusome)。
简单来讲,在人类细胞内,充满了很多被称为“囊泡”(Vesicles)的微小膜泡结构,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细胞内部的“小货车”,日夜不停地运送着蛋白质、营养物质和细胞垃圾。
而“半融合体”就像一个对接装置,将两个独立的囊泡对接在一起,这种对接非常巧妙,它不是让两个囊泡直接撞在一起然后合并成一个,而是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受控的“装卸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一个囊泡里的特定“货物”就可以被精准地转移到另一个囊泡里,而两个囊泡本身则保持独立。
那么,“半融合体”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科学家认为,它可能为细胞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精准的物质分拣和转运方式。
想象一下,一个囊泡A里装着十几种不同的蛋白质,但它只需要把其中一种特定的蛋白质交给囊泡B,如果采用“全融合”,那囊泡A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会稀释到囊泡B里去,这显然很浪费,也可能造成混乱。
但通过“半融合体”这个“装卸平台”,细胞就可以通过某种精密的调控,只把需要的那一种蛋白质从A“卸货”,再“装载”到B上,而其他无关的“货物”则原地不动,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更加高效且精准了呢?
那么,这种结构的发现,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可能很大。
需要知道的是,我们人类身体的健康,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一个细胞是否健康,而细胞的健康,又高度依赖于其内部各种“后勤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旦细胞的物质分拣和转运方式出了问题,各种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相关研究表明,许多困扰人类的复杂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等),其根源都能追溯到细胞内部的物质运输和处理障碍,而此次发现的“半融合体”,正好与之密切相关。
所以这种结构的发现,除了为我们理解细胞的运作方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之外,也为我们对抗相关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期待在未来的日子,科学家能有更多的发现,进而推动生命科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持续的动力。
参考资料:Hemifusomes and interacting proteolipid nanodroplets mediate multi-vesicular body form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6, Article number: 46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