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市通州区印发《2025年通州区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组织体系和年度活动计划的通知》,优化调整8条重点产业链,产业版图迎来“焕新”时刻。
从去年初划定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到如今人工智能作为独立产业链首次“入列”,光伏与储能“强强联手”……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链”式升级正在这座江海之城蓬勃涌动。
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去年年初,通州锚定“产业强区”战略,出台了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机制实施方案,确定高端家纺、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储能、光伏、半导体、化工新材料、金属铸轧材料等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分别挂钩8名区领导,由8个部门(板块)牵头实施。
围绕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通州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去年,8条产业链共同贡献了全区超过七成的工业产值。通州先后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区”,位列2024年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5位。
根据《2025年通州区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组织体系和年度活动计划的通知》,此次优化调整新增了“人工智能”产业链;将原来“光伏”与“储能”产业链合并为“光伏储能”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中增加了制局半导体为链主企业;“化工新材料”修改为“新材料”产业链。
这种调整绝非简单的名录变更,产业链优化背后存在鲜明逻辑:进一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国家政策方向和当前经济热点,根据通州区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产业细分发展方向。
以新增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为例,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该条产业链上的6家企业总产值超59亿元,同比增长503.38%。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热门产业,立足通州区内企业发展情况,列为单独产业链具备必然性。
“链主”企业从原本的25家增至28家,彰显出通州培育“头雁”效应、强化产业链引领力的决心。去年引进的制局半导体先进封装(Chiplets)模组制造项目被确立为通州半导体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该项目弥补了半导体产业链在高阶封装测试环节的短板,有效突破了芯片设计、模组制造及应用场景的发展瓶颈,作为“链主”以硬实力联动拓展了赛道。
以“链主”企业为核心,通州采用“链式思维”来优化服务,实施“一链一策”培育计划,推动创新协同、供需对接,提升产业链整体优势。在上游环节引入基础原材料企业,推动关键环节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中游环节推动配套材料和设备仪器企业、整机企业加强联动,共同开展产品研制;下游环节把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重点推动车规级传感器、电容器等电子元器件应用。此外,加强对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的研究,发展满足混合AI技术需求、适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新型电子元器件。
事实证明,当产业打造从“单点突破”转向“链式培育”,产业生态就会像热带雨林般自我更新、协同进化。今年上半年,8条重点产业链实现总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8.59%,贡献了全区78.05%的工业产值。其中,新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高端家纺3条产业链产值均超100亿元,半导体、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值分别实现40.81%、503.38%的高速增长。
如今,放眼夏日的通州,制局半导体建设正酣,这个于今年2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的项目将在年内投产运营;江海股份智能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平均每0.03秒下线一颗电容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节奏,却是同一场关于未来的赛跑。(樊希萌 贲勤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