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来逸晨
最近,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定的《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发布。这是自去年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的建设任务落地浙江后,我省制定的首份具体、全面的行动指南,旨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赋能,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三农”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浙江先行经验。
智慧农业将如何重塑浙江农业竞争力?广大农民、农业主体将从中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效益?记者就此专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
记者:浙江为何要率先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
答:当前,农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亟须向智能化进阶,以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4年,智慧农业引领区落地浙江,这是继承担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之后,国家赋予浙江的又一项重大任务,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路子的关键路径。
发展智慧农业,有四“化”——数字化、机械化、设施化、集约化。浙江目标明确,将围绕这四“化”,从“数字化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三个尺度,从小到大,去构建“智能+装备+设施”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
记者:《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增效行动、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优化行动三大行动,是出于什么考虑?请详细解读一下。
答:这三大行动,就像培育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一样,去构建健康的、能运行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
第一大行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创新打造“1+1+3+X”数智能力体系,搭建浙江智慧农业的“骨架”。这里的第一个“1”,是迭代构建全省贯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智能驱动的“浙江乡村大脑2.0”;第二个“1”,是集成拓展“浙农码2.0”,发挥它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标识、溯源、预警等功能,一码赋能、全链追溯;而“3”,是建强“强村、富民、兴业”三大板块应用能力;“X”,则是打造一批实战实效的应用场景。它们将构建起“知识数据中心+模型训练平台+场景服务供给”一体的智慧农业中枢,立体化、螺旋式提升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大行动,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增效行动,则通过推进种植业、畜牧养殖、渔业生产、育制种业等具体环节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以及AI与农业深度融合,组成浙江智慧农业的“血肉”。
第三大行动,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优化行动,则是从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标准体系、技术装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示范样本等角度,为浙江智慧农业“茁壮成长”提供“阳光雨露”。
记者:智慧农业最终要落地到田间地头,帮农人从“会种”到“种好”,再到“卖俏”一条龙服务。《实施方案》具体有哪些部署?
答:只有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和便利,智慧农业的根基才能扎得深。构架浙江智慧农业的“血肉”,《实施方案》中的六个方面都各有侧重。
比如,在智慧种植方向,分大田生产和设施种植两块,前者聚焦粮食功能区全程智能化,目标提升单产,后者重点在应用环境调控、智能水肥、病虫害防治、无人巡检等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在智慧畜牧方向,聚焦立体化、规模化养殖场的个体体征监测、环境调控、智能饲喂、疫病诊断、自动巡检消杀等装备应用,实现精准控制与预警;智慧渔业则通过陆基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等场景推进鱼群监测、智能增氧、精准投饲、循环水控制、鱼病诊断等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方案》对农业产业链前端和后端智慧化的特别关切。
前端,浙江将率先探索智能育制种,发展高效工厂化组培快繁种苗技术,开发智能设计育种工具,形成“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育种新格局;后端,深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百千”工程,培育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加工仓储物流模式,补齐现代农产品流通短板,同时,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越洋、数商兴农工程,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同时,《实施方案》将重点推进AI与农业深度融合,围绕农业生产全链条智能化需求,推进关键核心领域融合创新。构建农业智能决策系统,提升经营决策科学性;推广产业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种植规划到采收管理的动态模拟与优化;试点农业机器人集群应用,推动智慧农场建设;研发AI品质检测装备,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智能检测,形成“数据驱动—模型优化—智能执行”的农业AI应用闭环。
记者:普通农户、合作社最关心的就是,会不会很贵?智慧农业,大家用得起、玩得转吗?政府有啥支持?
答: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搞智慧农业,绝不是只服务大企业、大农场,一定要让广大农民,包括普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都能用得上、用得好、有效益。关于这部分,《实施方案》中也明确了诸多路径。
首先,是“浙江乡村大脑2.0”和“浙农码”等强大公共数字平台的免费或低成本使用。农民朋友可以通过手机APP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甚至办理一些贷款、保险业务。
再者,是“样板”的示范带动。《实施方案》中提到,全省要持续建设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完善“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技术模式,建成1000家“数字农业工厂”、100家更高水平的“未来农场”。这些就是样板间,普通农户可以去参观学习,看看技术怎么用、效果怎么样,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会总结出来,方便大家复制。
同时,大家搞智慧农业项目,买设备有补贴,申贷款有贴息,还有特色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助力。我们还会推动建立“智慧农业联盟”,培育和汇聚各路人才,建立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让企业、专家和农民能更好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