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称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参与超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7月6日,中国财政部发布通知,决定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欧盟此番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给出的说法是中国市场对欧盟企业和欧盟制造的医疗器械存在歧视,他们想借此激励中国以相同的开放态度对待欧盟公司。但实际上,欧盟所谓中国市场对其医疗器械企业的“歧视”,证据并不充分。
货物(资料图)
欧盟提到中国一些政策,像“中国制造2025”政策要求到2025年医院采购中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比提高至70%。可这是中国推动自身产业发展的正常规划,并非针对欧盟企业。全球许多国家都有类似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政策。欧盟一边指责中国,却对自身对中国企业设置的诸多障碍视而不见。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的认证标准复杂且严苛,认证周期长、费用高,这大大增加了中国医疗器械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欧盟这明显是在“公平竞争”的幌子下,行贸易保护之实。
欧盟此举背后,还有美国施压的因素。美国一直妄图推动“科技脱钩”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拉拢盟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欧盟部分国家在政治上受美国影响较大,为了迎合美国,不惜牺牲自身经济利益,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挥起大棒。以法国为例,法国财长曾扬言“若放任中国制造涌入,欧洲制造业将被扼杀”。这种言论完全忽视了中欧在医疗器械领域长期以来互利共赢的合作事实,纯粹是为了配合美国而制造的借口。欧盟部分政客的这种短视行为,让欧盟企业失去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损害了欧洲企业的利益。
面对欧盟的不合理限制,中国迅速做出回应。7月6日,财政部发布通知,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若确需采购进口产品,履行法定程序后,要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对于参与的非欧盟企业,其提供的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
这一通知的针对性极强。从金额门槛来看,4500万元人民币(约533万欧元)与欧盟的500万欧元标准形成精准对等。从限制范围来看,将在华欧资企业排除在外,体现了中国的公平公正,只针对来自欧盟本土的医疗器械产品。而且,对于非欧盟企业中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的限制,也进一步阻断了欧盟医疗器械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中国政府采购市场。
特朗普(资料图)
中国采取这样的反制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直以来,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秉持开放态度,积极与欧盟企业开展合作。可欧盟却单方面挑起争端,破坏了原有的合作氛围。中国若不反击,只会让欧盟变本加厉。通过这次反制,中国向欧盟表明,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都不会被容忍。
中欧在医疗器械贸易方面规模一直较大。2024年,中欧医疗器械贸易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医疗器械对欧盟出口额达到了一定规模。不过,中国从欧盟的进口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和质量上逐步提升,对进口产品形成了一定替代。另一方面,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设置的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对欧盟市场的开拓,进而使得中国从欧盟进口医疗器械的意愿降低。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像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国产的CT、核磁共振等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欧盟等发达国家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市场份额方面,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的占比逐年上升。以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为例,国产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已经占据了较大份额。在高端市场,国产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发力,逐步打破欧盟企业的垄断。而且,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对欧盟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构成了挑战。
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限制,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欧盟自身的医疗器械企业。欧盟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约为1500亿欧元,政府采购占比达70%。其中价值超500万欧元的合同虽仅占招标数量的4%,但按价值计算占比却高达60%左右。如今,中国的反制措施让欧盟企业失去了参与中国大额政府采购项目的机会。
像西门子、飞利浦等欧盟医疗器械巨头,在中国市场原本占据一定份额。如今,随着中国限制措施的实施,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受到重创。西门子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如德国原装进口的质子治疗系统,因无法参与中国政府采购项目,销售额大幅下滑。飞利浦股价也因这一争端应声下跌。不仅是大型企业,欧盟众多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也受到波及,这些企业很多依赖跨国组件,全球协作是其产业常态,如今中国的限制措施让他们的供应链受阻,生存面临困境。
冯德莱恩(资料图)
对于中国来说,欧盟的限制和中国的反制措施,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挑战在于,短期内一些依赖进口欧盟医疗器械的医疗机构可能面临设备更新、采购等方面的困难。不过,从长远看,这更多是机遇。一方面,这加速了中国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进程。国内医疗机构为满足需求,会更加倾向于采购国产医疗器械,这为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像联影医疗等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在这一背景下,订单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这也促使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