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加速崛起,直升机作为低空作业的重要载体,其飞行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在释放低空活力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近日,记者专访了九鸿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清婉女士,听她解读直升机低空飞行安全的“九鸿方案”。
技术为盾:构建全链条安全防护网
“安全是通航业的生命线,而技术是守护这条生命线的第一道屏障。”李清婉开门见山,语气中透着对安全的极致重视。在她看来,直升机低空飞行环境复杂——高楼林立、电磁干扰、气象多变,必须依靠技术手段织密防护网。
九鸿通航的技术防护体系,首先从设备源头把关。“我们所有直升机均配备双发动力系统,即便单台发动机突发故障,另一台也能支撑安全降落。”李清婉介绍,机舱内还装有实时健康监测系统,“小到一颗螺丝的松动、一个部件的温度异常,系统都会即时预警,地面运行团队能第一时间响应。”
此外,气象保障技术是低空飞行的“隐形保镖”。九鸿通航搭建了专属微型气象站网络,覆盖作业频繁的城区及周边区域。“相比通用气象数据,我们的气象站能实时监测100米以下低空的风速、能见度、突发气流,提前30分钟预警小尺度天气变化。”李清婉说,一次直升机转场任务中,气象站监测到突发阵风,机组及时返航规避,避免了潜在风险。
监管为纲:从制度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技术是‘硬保障’,监管体系则是‘软约束’,二者缺一不可。”李清婉强调,九鸿通航的安全管理,始终以民航局规章为纲领,同时细化出更贴合低空作业的内部标准。
在人员管理上,九鸿通航实行“双资质+双考核”制度。“飞行员不仅要持有机型驾驶执照,还必须通过公司的低空特情处置考核,包括极端天气应对、突发机械故障处理等20余项模拟训练。”李清婉透露,公司每月会组织“无脚本演练”,随机设置险情,“比如突然切断通讯信号、模拟发动机空中停车,倒逼飞行员形成肌肉记忆。”
针对低空飞行审批流程,九鸿通航建立了“提前报备+动态调整”机制。“我们会提前24小时向空管部门提交飞行计划,明确航线、高度、作业范围。但低空作业灵活性强,若遇突发情况需要临时调整,会通过加密通讯频道与空管实时联动,确保每一次偏离都在监管视野内。”李清婉解释道。
值得关注的是,九鸿通航还引入了“第三方安全审计”。“每年聘请独立机构对公司的安全体系进行‘体检’,从流程合规性到隐患排查效率,不留任何死角。”李清婉认为,外部监督能打破“内部惯性”,让安全管理始终保持敏锐度。
协同发力:共筑低空安全生态
谈及行业共性挑战,李清婉坦言,低空飞行安全不是单一企业的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政企研多方协同。“比如低空通信频段的统一规划、不同机型间的避撞标准、应急救援资源的共享机制,这些都需要行业共同探索。”
作为女性通航从业者,李清婉对安全有着更细腻的思考。“我们正在与高校合作开发‘飞行员心理状态监测系统’,通过生物传感器捕捉心率、呼吸等数据,避免因疲劳、焦虑等情绪因素引发安全风险。”她笑称,这或许是女性视角带来的独特考量——安全不仅要防“硬故障”,也要护“软实力”。
采访尾声,李清婉望向窗外正在进行起降训练的直升机,眼神坚定:“低空经济的春天来了,但安全这根弦必须越绷越紧。九鸿通航愿与行业同仁一起,以技术创新为笔,以规范监管为墨,共同书写低空飞行的安全答卷。”
随着直升机轰鸣声渐远,一个共识愈发清晰:唯有技术与监管双轮驱动,低空经济才能在安全的轨道上,真正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