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实现全球最深海域的载人作业,“深海勇士”号实现深海热液与冷泉采样。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亮点纷呈,成绩显著。2018年以来,广东省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山东省依托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实现突破。
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文件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引与强劲动力。《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海洋科技的长远发展锚定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为系统谋划、重点推进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也要看到,在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国际合作断档风险日益凸显。未来,要针对关键问题全方位施策。
深化海洋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政府层面应发挥关键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强度,设立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深海探测、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并支持海洋领域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完善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设置,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涉海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体系更新,定向输送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
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完善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搭建专业化、市场化的成果发布、评估、交易与孵化中试平台,有效汇聚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核心创新要素,破除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间的信息壁垒。加强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将优秀的海洋科技成果引入园区进行孵化,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海洋科技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闭环”,将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合作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和计划,加强与海洋科技强国在海洋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合作。鼓励国内涉海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共同承担重大海洋科技研发项目,积极拓展“国际蓝色伙伴关系”。整合国内外海洋科技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科技融合创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有效应对国际合作断链风险的能力,为我国海洋科技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