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浙江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专场活动在杭州举行。
本次活动以“数智兴农 共创未来”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80余家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助力浙江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劳红武在致辞中介绍了该院近年来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育种技术创新、智能农机研发、数字农业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劳红武表示,省农科院将积极加强跨界合作,推动打造 “人工智能 + 农业” 融合创新生态。此次活动是推动人工智能化技术与农业产业及科研应用场景供需对接的有益探索,省农科院将加强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科研布局,为科技兴农注入新动力。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娄万总强调,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将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面对耕地资源有限、劳动力老龄化等挑战,AI技术通过精准育种、智能灌溉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土地和劳动力利用效率。他介绍,浙江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达5796亿元,模型能力全球领先,培育出DeepSeek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未来,浙江将重点聚焦农业智能感知、决策、装备等关键环节,全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的“浙江样板”。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骆健民分享了浙江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进展。他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加快构建“数字+设施+机械”的智慧农业发展体系,解锁了一批多元融合的智慧场景,已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62家、未来农场48家,建设“浙江乡村大脑”,打造了一系列实战实效的数字应用,全力推动“浙农码”赋能“土特产”全覆盖,累计赋码用码量超6.4亿次,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连续四年全国领先。他特别指出,浙江正在积极探索“低空+人工智能+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入应用,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决策”的转变。下一步,浙江将深化“AI+农业”场景落地,合力共推智慧农业标准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作《农业人工智能展望》主旨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农业具有经验性强、复杂性高的特点,利用AI技术实现科学决策、多因素协同、智能控制等,为破解农业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尤其是智能育种可缩短育种周期,农业机器人可替代人工作业,无人农场系统可实现全程自动化管理等“农业+科技”的运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变化。他强调,"物联网+大数据+AI"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农业智能化的重要方向,需要重点加强传感器、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的攻关。
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管孝锋现场介绍了《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根据《方案》, 到2027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到2030年,信息化率提升至55%以上,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与应用场景基本成型;到2035年,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活动现场,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所、农业装备研究所和湘湖实验室等6家单位发布了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涵盖病虫害监测与智能防控、智能合成生物、精准畜牧业、生物智能育种、农业机器人、畜牧水产养殖装备、数字农业工厂等领域。
阿里云、海康威视、新华三、百图生科(北京)、农芯科技(北京)、托普云农等6家企业代表分别进行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产品和应用案例分享,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产品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活动期间,省农科院与海康威视、新华三、百图生科(北京)、托普云农4家企业签署了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协议,标志着“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跨界协同的人工智能农业创新生态正式启动构建。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记者 王琦琦 通讯员 潘迪雅)
编辑 |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