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 Yuan
编辑| 郑玄
当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争夺展台 C 位时,灵宝 CASBOT 默默收获了一张来自工厂的支票。
6 月 26 日,灵宝 CASBOT 宣布获得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蓝思科技领投,天津佳益及老股东国投创合、河南资产跟投。
与行业内多数人形机器人所获得的融资不同,这次签支票的手,明确来自需要解决产线痛点的「工厂派」,而非评估技术故事的风投会议室。这也是领投方蓝思科技在智元机器人后第二次投资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否是噱头?能否有朝一日大规模落地?
当 VC 还在计算估值模型时,似乎产线已经给出了更诚实的投票。
在 2025 年机器人爆火之后,许多双足人形机器人聚焦展演、教育场景落地。而此次获投的灵宝 CASBOT 本身,也代表了一条相对特殊的路径:不过多关注聚光灯下的展演,锚定工厂车间与矿山井下等刚需场景。
当工厂派投资人开始下场押注具身智能,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工业场景仍是少数玩家的蓝海战场?
极客公园对话了灵宝 CASBOT 的联合创始人&COO 张淼,试图探寻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目前的生存真相。
01
被技术高墙与 ROI 标尺圈出的蓝海
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里是真需求吗?
「工业场景的需求是真需求。」灵宝 CASBOT 的联合创始人&COO 张淼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算上之前投资灵宝 CASBOT 的联想公司的消费电子工厂和此次投资灵宝 CASBOT 的蓝思科技,灵宝机器人已经接触过了多家消费电子工厂。
「3C 产品品类切换频繁,但单品类的生产体量又不大,这就要求产线足够『柔性』,不能是固定的、一次性的重投入。」张淼解释道。
一个典型的痛点,出现在质检环节。目前,这条产线的「主角」仍是质检工人。工厂并非没有想过替代方案:
要么使用专用质检设备,高昂的成本和「专机专用」的属性,使其在品类频繁更换时沦为「鸡肋」;要么是传统的固定机械臂,虽然成本更低,却无法胜任需要手眼脑协同、且具备一定泛化抓取和操作能力的复杂任务。
拥有通用操作能力的具身机器人,如果能够承担工厂的部分操作任务,将对工厂实现柔性生产,节约成本有很强的意义。
同样的需求也发生在矿山场景。这里的需求更为刚性,驱动力也超越了单纯的成本考量。
根据国家矿山安全局的指引,2026 年底前实现「危重岗位机器换人」是摆在许多央国企面前的硬性指标,这构成了不容置疑的「政策刚需」。
井下作业环境极端恶劣——深入地下百米乃至千米,常年面对 30-40°C 的高温高湿,空气中还可能弥漫着有毒气体,机器换人是对人类生命的根本关怀。
然而,虽然是真需求,机器人换人却仍然是绝对的蓝海市场,而原因就是技术和 ROI 的两道高墙。
第一道墙就是技术。
理论上,如今的大模型已能理解人类的复杂指令,并进行一定的泛化操作。
但在物理世界,「灵巧手」的能力瓶颈限制了绝大部分替代可能。「比如给 3C 产品撕掉一层精细的背贴,或是理顺一把纷乱的线束,这些人类习以为常的动作,对于机器人来说,仍是巨大的挑战。」张淼举例。
主要的难点之一在于灵巧手。目前的灵巧手本身还达不到人类的能操作的精细度,需要等待触觉传感、算法、模型和手的构型的一同进步。
当前的技术边界大致如此:类似「插拔内存条、拧螺丝」这类相对规整的装配任务,机器人「或许」可以勉强完成。
而矿井环境则在操作之上,又叠加了「本安防爆、抗尘耐用」等一系列严苛的工程化要求,则机器人本身必须经过本安、抗爆、防尘等一系列特种改造,提出了另外的技术要求。
第二道墙,则是「ROI 标尺」。即便需求再真实,工业客户的每一笔采购仍然遵循严格的商业回报逻辑。
工业客户从不为情怀买单。张淼坦言,许多客户的需求非常明确:「12 到 18 个月内,必须收回机器人采购的成本。」这条清晰的商业红线,考验的不仅是机器人的售价和效率,更考验着机器人公司对工业流程的理解和成本控制能力。
而如何与客户共同定义场景、核算并达成这笔「经济账」,恰恰是工业场景的另一重隐形门槛。这或许是技术储备夯实同时又具备丰富工业场景交付经验的灵宝 CASBOT 团队,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更会和工业制造企业打交道,讲好这本技术与商业结合的账。」
02
真人数采与成本重构:灵宝二代的量产解法
面对工业客户「12-18 个月必须回本」的冰冷标尺,任何无法被清晰量化的技术情怀都显得苍白。灵宝给出的解法是,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发布的第二代机器人 CASBOT 02 上,进行了一场彻底的、由商业化需求反推的「成本与智能重构」。
其中,最核心的改变,便是对机身进行了「骨架与外壳分离」的模块化、解耦化设计。
张淼在表示,将复杂的整机结构「解耦」为独立的骨架和外壳模块,不仅整机成本和重量显著降低,更关键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装机效率」,为即将到来的小规模量产交付铺平了道路。
此外,借助本轮领投方蓝思科技在供应链上的深厚积累,其成本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目前,CASBOT 02 在京东官方售价为 32.88 万元,精准卡位于行业主流价格带的中段——向下与 20 万级别的简配机型拉开能力差距,向上则避开了 50 万以上的进口或纯科研型号,让其具备了进入大部分 B 端及一些 C 端爱好者采购清单的现实可能性。
此外,虽然针对工业场景更多,灵宝 CASBOT 02 也针对目前需求很大的展览文旅场景做了一定的优化,增加了灵动模式——机器人在不工作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类人的思考和举动,增加和用户互动的趣味性。
除了本体的优化之外,灵宝团队也在算法上做了升级。
团队发现,单纯的 VLA 模型在面对工业精细化操作时存在性能瓶颈。为此,他们在 VLA 模型之上,创新性地加入了「离线-在线两步微调」方法,特别是在线阶段引入强化学习,让机器人能在与真实环境的交互反馈中不断优化策略。
同时,其核心优势的灵巧手算法也进行了迭代升级。
与行业内的机器人相比,灵宝的机器人背后的软件算法有几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一是,是名为「分层端到端」的实用架构。
将负责核心任务、可在本地独立运行的「端侧具身模型」,与负责开放式交互、部署在云端的「云侧大模型」分离开。这保证了机器人在网络不佳的工厂能稳定作业,在需要交流的商场又能「连上云」对答如流。
其二则在于数据。
在具身智能的赛道上,数据是模型的血液。目前行业内许多公司使用「真机遥操作」的数据采集模式。灵宝 CASBOT 联合创始人&COO 张淼表示,这种路径有其自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操作员会下意识地把一个不到 1 秒的动作,放慢到好几秒来完成。
而用这种失真的慢数据去训练模型,产出的机器人效率只有人类的 30%,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演示视频需要加速播放。这不适配工厂场景。
灵宝的解法是让「人类自己当教练」——他们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了一套「真人域」数据采集系统(带有密集触觉传感器的手套和视觉眼镜),由工程师真人佩戴,以最自然高效的方式完成任务,从源头保证了数据的高质量与「原汁原味」。
在完成了智能与成本的双重进化后,灵宝清晰的量产交付计划也浮出水面,其商业路径并非单押双足。
灵宝机器人今年也参加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虽然并未进入前三,但是是场上唯一零失误、零摔倒的机器人。张淼表示,公司对双足的规划,更像是「能够满足多地形通过」即可。
而未来,公司布局了全尺寸双足、轮式机器人、以及可独立销售的灵巧手三条产品线。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在三条产品线上分别完成小规模的量产交付,每条线的量级大约在 100 台套左右。」张淼最后强调,「我们的量产,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真实的订单交付。没有客户买单,盲目量产没有意义。」
*头图来源:灵宝机器人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