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区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颜业宏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郑明达
7月6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赛迎来公路赛阶段。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赛事深度融合科技元素,广东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辅具、无障碍设施及赛事保障技术成为亮点,为残疾人运动员逐梦赛场注入“硬核”支撑,生动诠释了“科技助残”的广东实践。
轮椅可智能爬楼梯
“以往上下楼梯需要他人协助,现在我能独立完成,既安全又便捷!”赛场内,一位参赛运动员试用完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后连连点赞。据了解,这款轮椅由佛山凯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通过搭载智能感知系统,可自动识别楼梯斜度并调整坐姿,轻松跨越28厘米的沟渠,续航能力达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另一款智能脑控轮椅也是出自这家佛山企业,利用脑电信号识别技术,让上肢不便的运动员通过“意念”操控轮椅移动,甚至实现坐姿与卧姿自由切换,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以上两款“神器”的应用,是本届残特奥会“科技助残”的生动缩影。记者了解到,在赛场外,一支“科技护航队”正以智慧力量默默守护赛事顺利进行——由深圳市东部(龙岗)辅助器具智慧体验中心打造的系列智能化辅助器具,成为本届赛事科技助残服务的一大创新亮点。
“我们利用残特奥会赛事契机,设立独立展示体验区,积极做好赛事辅具保障服务。”深圳市东部(龙岗)辅助器具智慧体验中心负责人郑世山告诉记者,该中心致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全场景、全链条的辅助器具生态服务平台,重点有创维助听器、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诺尔康人工耳蜗、外骨骼机器人和各式智能轮椅等100余件前沿科技辅具产品以及服务功能,产品集中亮相、分散运用赛事场景,迎来全国各地运动员参观体验,获得广泛关注。
108项技术成果应用于赛事
作为东道主,广东企业深度参与赛事科技赋能,它们的智能化助残产品不少都服务了本次残特奥会。
深圳依托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遴选38家企业的108项技术成果应用于赛事,涵盖智能辅具、安保巡逻、无障碍设施等领域。
例如,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升级的防滑坡道、荧光盲道和智能无障碍升降平台,采用高对比度标识系统和触觉导航设计,确保运动员通行无阻。广东残奥冠军王小梅在赛后感慨:“赛场的无障碍设施细节到位,让我能全身心投入比赛。”
在训练环节,广东企业研发的运动康复机器人帮助运动员精准调整动作姿态,提升竞技水平。而无人驾驶保障车则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为运动员提供赛道安全预警和医疗支援,彰显“科技守护”的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期间,“科技+人文”理念贯穿赛事全程:2746名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为运动员提供“一对一”引导服务;场馆内设置的低位挂衣钩、无线闪光门铃等设施,从细节体现关怀。相关企业还积极参与赛事后勤等保障工作,引入全地形无障碍机器人、导盲兔AI眼镜等设备,精准匹配赛事保障和运动员个性化需求,为赛事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