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太阳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一样,但实际上,太阳并没有燃烧,它的光和热,其实是来自于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水是不能浇灭太阳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把4000亿亿亿吨水浇在太阳上面,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太阳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1.9891 x 10^30千克),也就是说,4000亿亿亿吨水,其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两倍。
太阳表面的温度高达5500℃,在这种温度下,如果我们只是向太阳浇少量的水,那这些水在碰到太阳表面之前就会气化,然后被高温分解成氢和氧,并最终以等离子体的形态被太阳的引力束缚。
然而对于质量相当太阳两倍的水量来讲,情况却大不一样,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找到这么多的水,并将其在短时间内浇在太阳上面,那么在短时间之内,太阳表面的热量就只能气化其中的极少一部分,而绝大多数的水都会保留下来。
接下来,这些水会在引力的作用下与太阳逐渐“融为一体”,由于太阳的平均密度比水高(约为1.4克/立方厘米),所以这些水会分布在太阳的外侧,当达到流体静力平衡时,它们就会形成一个壳层结构,将太阳包裹在其中。
这个“水壳”的厚度可达数十万公里,足以将太阳发出的光完全遮挡住,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将会看到,太阳似乎被水浇灭了,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并没有因此停止。
简单来讲,足够高的温度是核聚变反应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太阳内部的温度是越往里,温度越高,因此核聚变只在太阳核心区域发生,这也被称为“核心反应区”,其温度可高达1500万℃,这个高温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是太阳的引力收缩。
(↑太阳“核心反应区”的半径约为太阳半径的4分之1)
对于一颗恒星来讲,其质量越大,引力收缩就越厉害,产生的热量也更多,所以这个“水壳”不但不会破坏太阳内部核聚变的高温条件,反而还会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它使太阳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进而使其引力收缩的程度大幅提升,核心的温度也会随之陡然升高。
这就会产生两个显著的效果,一是太阳的“核心反应区”会向外扩张,变得更大(温度的升高,会使其内部会有更大范围的区域具备核聚变的条件);二是其核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大加快(核聚变反应速率与温度的高低正相关,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太阳的质量增长到原来的3倍,其内部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原来的70倍左右,这些能量会持续加热这个“水壳”,使其从底部不断地气化、等离子化。
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要不了多久,这个“水壳”就会不复存在,于是一个新的太阳重新大放光芒,与原来的太阳相比,这个“新太阳”释放出的能量更高,其光芒也会变成蓝白色。
需要指出的是,太阳属于是氢核聚变,虽然这个“水壳”在被高温分解后会产生大量的氢,但这些氢几乎不可能参与到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这是因为太阳的“核心反应区”释放出的能量,会形成一个向外的辐射层,这会阻止外层的物质进入到其内部。
也就是说,这个“新太阳”的“核心反应区”变得更大,反应速率也更快,但却没有增加多少“核燃料”,如此一来,它的“寿命”也会大幅缩短,从理论上来讲,大约只有几千万年的时间,与之对应的是,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太阳的“寿命”原本还有大约50亿年……
综上所述,即使是把4000亿亿亿吨水浇在太阳上面,太阳也不会被浇灭,与之相反,它会演化成一颗能量更高、但“寿命”更短的恒星。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演,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过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