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5月21日电 (欧阳易佳)近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水库大坝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国专场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国内外水利水电行业专家、学者及代表2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水力发电、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及管理、抽蓄电站及水库大坝建设与安全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深度分享各国的前沿技术与丰硕成果。
“传统智能电网(SG)局限于二次能源阶段,无法应对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终端用户主动参与以及市场、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多维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说,新型能源体系(CPSS-EEE)框架通过整合能源、环境与经济维度,结合整体还原论、高风险预训练和多尺度优化方法,为新型电力系统中水电的可靠性与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际解决方案,支撑“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认为,现阶段,中国各省区规划的水风光储清洁能源基地将大力推动并稳步实施,基于基地建设现状和新能源建设投产速度,“十五五”期间将陆续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中国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优越,推动水风光储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开发优势显著。为有效支撑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建设,需要在理论体系建设、坚强电网构建、数字化支撑、标准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创兵表示,我国高坝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大坝智能化建造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大坝智能建造在溪洛渡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乌东德、白鹤滩工程中得到深化应用。隧道智能建造实现了不良地质探测的自动化、快速化和高精度。岩体参数智能反演实现了高边坡变形的全过程、动态、多目标精准反演分析。此外,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和水利水电行业大模型均得到了大发展。”
会上,院士及专家们一致认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加强水库大坝建设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融合与发展,促进全球水电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水电与风光储能的协同优化、大坝安全运行等技术的全球共享,以及绿色低碳理念在工程全链条中的深度实践,共同迈向更安全可靠的大坝、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上一篇:科幻之光如何照进现实
下一篇:机器人的灵巧手怎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