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的字节,穿上特制的“舞衣”,闪耀互联网的灿烂星河;柔性生产线上,零延时切换生产线,实现多类产品“混产”。
数字化大棚里,自动化浇灌机集施肥、浇水于一体,还有采摘机器人的身影;远程办公、问诊等线上服务新模式兴起,智慧物流、远程操控矿山作业等新应用不断涌现……
数字、算法、算力,正在改变生产生活。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区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宁夏枢纽建设,突出培育第一增长极目标,奋力打好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
数乘万物,千行百业创新蝶变
当地域不再成为限制,梦想的种子就能跨越山海。
紧邻腾格里沙漠的中卫,气候干燥、空气清洁、能源丰富,具有发展算力产业的“先天优势”。走进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近2万个标准机架为多个互联网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二期项目智算业务规划80%以上。
中联零碳智算(云基地)产业园A区项目在宁夏中卫西部云基地开工,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中国联通与腾讯集团智算合作项目在中国联通宁夏中卫云数据中心交付使用……一座座在建和运营中的数据中心,让宁夏正在成长为链接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节点。
截至今年4月底,全区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9个,在建25个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14.2万架。算卡数达11.6万张、算力规模7.4万P,中卫数据中心集群智算规模在全国十大集群中排名第3。
焕新、生长、壮大。在宁夏,数字产业化正在与产业数字化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在宁夏农垦玉泉营葡萄苗木繁育中心,每株葡萄苗都有一张专属二维码,记载着它们从萌芽期、抽梢期、花期,再到销售端的所有信息。“通过自动采集数据,帮助种植户更精准地分析和研究苗木生长情况。”宁夏世纪信通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刚介绍,“云种植”不仅节约肥料,更能实现科学种植。
数字技术打开产业新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传统产业转型蝶变的新活力。我区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多角度、全链条改造,显著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吴忠仪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打造数字化“透明工厂”,使运营成本降低14%,生产效率提高30%,研发周期缩短40%。
数实深度融合的新引擎已经点燃。我区已建成西北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86个,培育106个企业级、13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600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数起云涌,智绘未来全新图景
主动拥抱数字时代,深入融入数字生活。
在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AI质检员”上岗,通过搭建大数据模型,检测刚刚下线的电路板,让生产线上宛如有了“火眼金睛”。“通过AI进行预警分析,发现问题提前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隆基宁光信息系统室主任钟大磊介绍。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医生卢娇正在使用本地化DeepSeek医疗大模型。“患者之前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做了胸部X片检查,医生可以直接查看报告以及自动解读,助推检查结果互认更加精准化。”目前,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问答助手“医助-宁小卫”已覆盖宁夏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生站,辅助医生诊疗,提升工作效率。
宁东基地以“5G+”“互联网+”“机器人+”融合应用为重点,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10种以上数字化解决方案、20个以上典型应用、1000个云上应用,数字赋能比例超90%。
为破解“产业链条不长”这道题,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训练推理、场景应用、产品研发等项目,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同时,成立数字研究院、宁夏东数西算产融研究院、宁夏数据要素运营中心,有效发挥智库前瞻性谋划、系统性研究和人才集聚培养作用,为高质量建设数字宁夏提供智库支撑。
以人工智能激活产业增长的新图景正在铺开。目前,全区已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完成沐曦、华为、摩尔线程、天数智芯等4款国产AI芯片与多款大模型的交叉适配。九天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20多个大模型在宁夏落地训练,希望公司“希言大模型”完成国家备案,凯添燃气AI、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智能AI等人工智能行业垂域模型陆续投入应用。
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从地下到天上……数字生产、数字生活的每一幕场景,都正在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更孕育着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
驭“数”前行,向“新”而生,宁夏将会“算”出更多精彩。(记者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