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的12颗AI智算卫星,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组网运行。
这一程碑事件不仅是对国家算力产业向太空延伸的战略需求的响应,助力我国抢占太空算力基础设施制高点,也是人类迈向“太空计算时代”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星算”计划首发星座一轨12星集结
(供图:国星宇航)
作为以“卫星+AI”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独角兽企业,国星宇航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专注商业航天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开辟太空产业与AI产业两大未来经济交汇的全新赛道。
据了解,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是国星宇航牵头联合全球54家机构共同发起的“星算“计划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该计划旨在通过2800颗算力卫星与地面100余个智算中心互联,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目前,“星算”计划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审批。此次发射的12颗卫星作为首批组网节点,将验证多星星间激光通信、异轨组网建链等关键技术。
从0到1: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系统实现原创性突破
本次任务代号“021”寓意“从0到1”,象征太空计算星座实现“零”的突破。
该星座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同时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星间高速激光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分布式算力调度等技术,星座将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完成“建链-组网-成云”的天基计算功能验证和应用,推动“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地数天算”的转变。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计算卫星Ⅰ型
可以说,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成功组网,是人类第一次将算力送上太空,也是人工智能迈向深空的关键一步,标志着中国在天地一体化智能计算领域实现了原创性突破。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人工智能不能因算力缺失而缺席太空。这一突破将重构空天产业生态,释放卫星的更大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算力竞赛中,太空已成为中美AI竞速的战略制高点和必争之地。英伟达投资的美国太空算力集群初创公司Lumen Orbit致力于建设太空数据中心,计划在今年6月发射搭载超强GPU的算力卫星,目标是建成吉瓦(GW)级算力网络。此次国星宇航021任务的成功,使我国在太空计算领域的竞争中先拔头筹,将极大影响中美AI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力量对比,其意义不亚于DeepSeek带来的产业冲击。
技术创新:
搭建全球最强太空计算平台
此次发射的12颗卫星通过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构建了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太空计算平台,其技术架构与性能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发星座计算卫星Ⅱ型
该平台搭载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第六代“卫星智脑”系统,并整合之江实验室第二代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2”,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算力、通信、能源三大核心功能集成于单颗卫星,实现了以下创新:
算力密度突破
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运算;其中星载智能计算机4POPS,AI载荷1POPS)。
能效比优化
采用太空太阳能供电模式,解决了算力高能耗难题。
多任务并行处理
“天数天算”模式重构数据处理流程
包括在轨AI大模型部署,分布式算力网络,实现任务级算力协同调度和自主决策能力。
激光通信与路由技术的突破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实现天地一体化数据传输,多轨异构组网和天地算力协同。
这一太空计算平台的建设标志着三大范式突破:
算力空间扩展
首次将高性能计算节点部署至近地轨道,打破地面算力对能源与地理条件的依赖。
数据处理范式革新
从“天数地算”到“天数天算”,实现数据产生与消费的时空统一。
产业生态重构
通过开放星载算力接口,吸引全球合作伙伴开发行业应用,形成覆盖低空经济、深空探测、数字孪生等场景的“轨道级”解决方案生态。
算力出海:
从卫星运营商到太空算力服务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
基于太空计算星座低成本、高覆盖和移动性优势,“星算”计划还能够成为国家“算力出海”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输出、生态合作与国际化布局,构建全球化天地一体算力网络,推动中国算力走向世界,最终实现国星宇航从传统卫星运营商向全球太空算力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国星宇航方面表示,将以此为目标,持续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携手全球伙伴共建智能互联的太空计算生态,加快“星算“计划太空计算星座的组网建设进程,充分发挥天基计算基础设施全球覆盖、移动泛在、绿色低碳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贡献中国力量。
我们期待,未来,随着“星算”计划的快速推进,太空或将诞生首个“云服务太空网络节点”,重塑信息技术的空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