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绿牌车已过8年质保期,电池衰减以及更换成本的问题也已经被反复提及。
根据测算,今年“脱保”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32万辆,2028年将达到98万辆,2032年将升至720万辆。未来8年时间内,我国动力电池质保到期的新能源汽车总量将逼近2000万辆。
虽然目前来看,大部分已经脱保的动力电池似乎还处于“健康”状态,但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你始终不知道这块电池何时会出现故障。一旦因为电池自身的衰减或者因为外力导致故障,更换的成本仍然不低。
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通常为24万公里,而整车设计寿命可达100万公里,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电池正负极材料老化、电解液衰竭等问题导致其性能衰减不可逆。即使车企承诺的质保期覆盖电池健康度,但实际使用中环境、充电习惯等因素可能缩短寿命。
去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旗下的中汽试炼场发布的一份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度评估测试报告显示,不同新能源汽车电池衰减状态不一,部分状态堪忧。比如在行驶10.3万公里后,2020款理想ONE电池健康度就仅为75.6%。
而在电池更换成本方面,以70kWh电池包为例,更换费用约15万元,相当于部分车型售价的50%。尽管现在电池原材料价格相比几年前已经大幅下降,但不要忘了动力电池也属于汽车零配件,汽车零配件的价格不是按照成本定价的,而是要看零整比系数。
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2024年10月公布的第18期动力电池零整比数据显示,59款纯电新能源样本车型中,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为50.96%。按此计算,73.6度的电池包更换费用仍需要11.8万元,电池价格占比超40%。
而且,维修授权体系封闭、配件垄断实际上都会推高实际的电池更换成本。解决这个成本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车企或第三方保险公司来承担。
前者已经在近些年的新推出的车型上给出了解决办法,我们看到近两年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大部分都提供了“三电终身质保”的政策。只不过,这里的终身质保往往伴随一些苛刻的条款限制,厂家会对每年的行驶公里数、保养要求、使用条件、车辆所有者都有所限制。
比如厂家A就要求自车辆交付之日起,每个保修周期内行驶总里程不得超过3万公里;厂家B则要求连续12个月里程不超过3.5万公里。同时,大部分三电终身质保都是仅适用于首任车主。
这对于那些早期的新能源车,以及已经流入二手市场的新能源车,就连这样苛刻的三电终身质保权益也没有。
保险公司提供的“电池容量险”相对而言就更加灵活。
去年年底,人保财险和宁德时代合作在成都落地了首单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在约定的保险期限(1-3年)及约定的行驶公里数内,若消费者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达到约定的衰减率,则可进行维修或更换。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也推出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容量衰减保险,产品信息显示,保险期内若动力电池衰减大于10%,即可免费维修或更换。
但是这样的“电池容量险”同样也存在问题。首先它与厂家的“终身质保”类似,仍然存在限制条款。更重要的是电池险的保费不低。以大地财产保险的电池险产品为例,维修方案的保费为520元、保额为5万元;更换方案保费为3650元、保额为10万元。如果选择更换方案,保费已经与不少车辆的整车保费差不多了。
目前为止,对于那些早期没有三电终身质保,现在又已经过保的新能源车,以及流入二手市场已经没有三电终身质保的新能源车,在没有更好的方案之前,保险公司提供的这种电池容量保障保险产品,也算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所以,已经电池过保的新能源车主们,你们是会选择直接换车,还是买一份电池容量保险来为爱车“续命”呢?(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