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至28日,黄三角早报记者随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临沂沂河新区,实地探访这片省级新区的“蝶变密码”。塔吊林立的产业园、智能机器人穿梭的车间、跨境电商平台的全球数据大屏……两天的行程中,记者目睹了传统制造业的“智造升级”,也触摸到未来产业的澎湃动能。
引言
春末夏初的临沂沂河新区到处脉动着产业活力。凤凰五金智造产业园内,塔吊的轰鸣声与金属切割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工业交响曲”。山东安跃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每天都要到产业园里看看厂房的建设进度。“盼了太久了,等我们在产业园里的新厂房建好,生产一张汽车脚垫需要跑两个厂区的经历将结束,生产、销售、管理全链条都在产业园进行,每年只运费这一项就能省不少钱。”李峰介绍道。不远处,金利液压的智能化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挥舞;格力电器生产基地内,空调生产线以日产1.3万台的节奏高速运转……这片496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以“求实创新”为笔,书写着制造业蝶变的壮丽篇章。
作为山东省四大省级新区之一,沂河新区锚定“工业强区”目标,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92.9亿元,增速达10%。土地盘活、国企重组、审批提效等“十大集成改革”成为引擎,而格力、源顺、金利三家企业,正是这场变革中最鲜活的注脚。
格力电器——北方智造“新标杆”
走进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着生产线的每一处细节。园区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区的规划,总装车间居中,钣金—注塑等生产车间与各种库房分列四周,空中物流环线将车间库房连为一体。“生产车间的零部件,经空中环线传送到总装生产线作业平台,机械臂将其组装好后,再运输至成品仓库。”讲解员介绍道。这里是格力全球第15个空调生产基地,也是北方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标杆项目。2025年第一季度,基地生产空调32.5万套,产值4.79亿元,同比增长164%。“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造空调’,更是打造‘工业4.0’范本。”基地集成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和MES系统,从钣金冲压到成品下线,全流程自动化率超90%。
总装车间中,只见机械臂抓起一块零部件,悬挂在生产链上方,待空调机身移动至机械臂下方时立刻精准装入。“别小看悬挂这个简单的动作,怎样能够精准放置可是个‘大学问’。”讲解员介绍道,“大家请看,眼前的这个机器人可以实现前一个料不走,后一个料不放,精准安装。这是我们格力自2003年开始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如今经过3D视觉检测系统等功能的不断迭代,已成为各种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目前,我们公司拥有同类型12种机器人,服务于我们不同型号的空调生产流程。”
格力落地的背后,是沂河新区“百日攻坚”的硬核护航。为将招商协议书尽快变为落地产业项目,沂河新区多管齐下:抓园区建设,划定特色园区并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抓项目攻坚,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实行领导帮包、专班推进、问题闭环解决;抓用地保障,开展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行动,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空间载体;抓融资服务,提升企业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产业基金,实现重点产业基金全覆盖,以金融“活水”激活企业发展,助力项目落地,成为沂河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拼图。
源顺科技——从“小作坊”到“智能工厂”
白沙埠镇仪表产业园内,山东源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定制化5G智能数控机床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车间内,AGV无人送料车穿梭于生产线之间,工业机器人正进行精密装配。“过去我们是个手工作坊,现在年产值直奔30亿元!”总经理张晓感慨道。2024年,源顺投资12亿元建设新项目,涵盖智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地暖分水器等高端产品,投产后将新增就业200余人,税收超10000万元,接连斩获省级“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称号,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工业智能机器人已投入生产线应用。源顺的蜕变,不仅是个体企业的升级,更是白沙埠仪表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造集群”跃迁的缩影。
仪表产业是白沙埠镇传统特色制造业,白沙埠镇仪表产业园更是承载着沂河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重任。这里年产9000万台(套)水表配件和3300万只整表,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60%。产业园采用“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模式,计划总投资35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00余家上下游企业,提供1.7万个就业岗位,形成从铜配件铸造到智能终端组装的完整产业链。源顺科技正是产业园转型升级的标杆。其新项目不仅填补了本地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更通过5G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互联,推动传统仪表制造向柔性化、定制化方向突破。产业园内,类似源顺的企业正以“智能+”重塑产业生态——超声波管段生产线引入AI质检系统,热量表阀体加工中心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缠绕膜生产线实现全流程无人化……这些变革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成为沂河新区“智造强区”战略的重要支撑。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从单一配件到智造集群,源顺的破局之路映射着新区产业的蝶变轨迹。通过“十大集成改革”,沂河新区以土地盘活、审批提效、基金扶持等组合拳,为企业扫清障碍。针对源顺项目,新区开通“绿色通道”,将开工时间压缩30%,并通过“土地+基金”模式提供专项支持。与此同时,产业园内32家规上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年产值近20亿元,亩均效益从低效闲置跃升至百万元级,成为全省特色产业集群的“领跑者”。
金利液压——土地盘活催生“亩产奇迹”
金利液压工程机械高端零部件生产项目的工地上,厂房及综合楼主体已经建成,工人在车间内调试生产设备。金利液压新项目所在地原为闲置低效用地,如今“腾笼换鸟”后,亩均产值从“零”跃升至百万元级。“新厂区产能将翻番,年增产值30亿元!”行政办副主任石婧介绍,项目引进20余条智能化生产线,主打高端液压元件,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空白。
金利的蜕变,是沂河新区土地盘活的缩影。为保障企业发展,临沂沂河新区创新土地保障方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行动,通过自主盘活、第三方参与、政府收储、司法处置等路径,2024年完成121家企业、4700亩集体土地清理。新增供地6621亩、土地出让金32.9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5.1倍、7.7倍。“金利液压工程机械高端零部件生产项目是新区土地盘活的典型案例。为有效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要素资源效益最大化,临沂沂河新区全面推进闲置低效用地再利用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土地交易上,由政府将‘闲地’收储,然后再经过‘招拍挂’出让给新的企业,新企业拿到的是‘净地’,避免了各种麻烦和纠纷。”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沂河新区分局党组成员邹任振说,通过政府收储“闲地”、司法处置纠纷、设立循环“资金池”,沉睡多年的万亩荒地变身智造新高地。2024年,工业供地面积居临沂全市第一,保障了97个项目落地。金利所在的凤凰五金智造产业园,已集聚32家规上企业,年产值近20亿元。
从格力电器的数字孪生车间,到源顺科技的5G智能生产线,再到金利液压的亩产效益奇迹,沂河新区的制造业崛起之路,始终与改革同频共振。“我们统筹推进十大集成改革,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5个,特色园区改革等经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内部驱动力持续提升。”临沂市沂河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苗晓峰说。2025年,新区将深化“十大牵引性集成改革”,剑指“千亿工业”目标。在这片热土上,吊臂不断延伸,机器仍在轰鸣,而“求实创新、走在前列”的誓言,正化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本报法律顾问:山东汇研律师事务所 王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