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邬晓芳
2023年11月2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指数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增刊报告发布了“2023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其中,西安位列第20名,首次进入全球前20。
据介绍,“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下属机构编制,并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增刊定期发布。西安在“全球科研城市”的总排名从2021年的全球第35位、2022年的全球第29位,再跃升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位列2023年的第20位。
西安科创高精尖企业代表——交叉信息研究院(图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科教资源高度密集
全市科研投入持续增长
众所周知,西安科教智力资源高度密集,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政府支持、科技产业和人才资源,长期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这些优势为西安的科教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持。
全市高等院校众多,教育资源雄厚。西安拥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2022年全市在校大学生数量突破百万,达到101.32万人,位列全国第7。这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西安的科教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 (图源:西安网信办)
西安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内具有很高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西安通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65.5万人,科研人员突破100万人。比如着力推进“3+N”国家人才平台建设,实施“西安英才计划”,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才服务企业,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也首次进入全球前20,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19位。
近年来,科技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西安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增长势头,研发投入结构持续优化。
大数据产业成果展示(图源:西安网信办)
据西安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01.08亿元,比上年增加47.41亿元,增长8.6%。研发投入强度5.23%,高于全省2.8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
科创成果转化动能澎湃
民生领域全面开花
如何把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西安的“重点课题”,西安正全力推进“双中心”建设,推进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创新生态化、产品产业化。11月3日,在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西安又发布了加快推进硬科技产业化发展的10条措施。
秦创原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图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通过推出多方面“组合拳”政策措施,西安科创成果转化结出丰硕成果。复制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模式,累计转化硬科技成果50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超50%;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到5408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5326家。聚集比亚迪、三星、中兴、奕斯伟等知名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比亚迪(图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比如“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一系列国之重器都有西安科技助力支持。中科院光机所的阿秒光脉冲测量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的智能仿生无人飞行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柔性天线机电耦合技术、华陆工程的高纯晶硅制备技术等,都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翔腾微电子的无人系统芯片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飞秒光电的超小型自聚焦透镜打破了国际上的长期垄断;华秦科技航空航天的高温隐身技术、先进伪装技术、高效热阻技术等先进技术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紫光国芯凭借其SeDRAM技术,成功斩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盐湖提锂”技术,将在青海省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大规模示范应用……
紫光国芯成功斩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图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安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令人振奋,西安科创的澎湃动能蕴藏于每一个或大或小的企业。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