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世界最大“人造太阳”建设现场
创始人
2024-01-09 03:28:15
0

原标题:实地探访世界最大“人造太阳”建设现场

参考消息网12月14日报道(文/张百慧 刘芳 徐永春)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地球化石燃料终将枯竭。未来,人类将依靠何种能源延续生命之火?

与传统能源相比,聚变能因原料丰富、清洁环保,对人类而言是近乎理想的能源。其中,可控核聚变更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可让人类彻底告别“谈核色变”的时代。为了让核聚变“可控”,人类已经“摸爬滚打”了逾半个世纪。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被认为是有望帮助人类摘得可控核聚变这一“能源圣杯”的主要路径。它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

自1985年倡议提出,凝聚了三代物理学家梦想的ITER项目历时38载、耗资数十亿欧元尚未完成;与此同时,多个国家自主探索核聚变不断取得突破。如今,ITER行至何处?未来,它又何去何从?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法国南部的ITER项目建设现场,寻找答案。

科幻般的“人造太阳心脏”

在阳光普照的法国南部小镇圣保罗-莱迪朗斯,来自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为实现人类的“无尽清洁能源”梦想不懈努力。

将这些“筑梦者”召集起来的ITER项目旨在建造全球最大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该装置又有“人造太阳”之称,它将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探索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有望为解决人类能源困境提供终极方案。

进入这片总面积42公顷的筑梦空间,长方形场地外围分布着各种接近完工的配套设施:为超导装置将交流供电转换为直流的配电设施、为主机超导磁体系统生产液氦的低温装置、制冷塔、废物管理设施以及控制室。

场地中央,一座高60米、长120米、宽80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颇具压迫感。走进大门,穿过走廊,记者瞬间犹如闯入科幻电影的情景中:一间灯光如昼的组装大厅里,摆放着多个体型庞大、造型奇特的金属部件,墙壁上爬满了曲折的通风管道。ITER的心脏——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所需系统的预组装工作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展开。

穿过预组装大厅,登上俯瞰台,便可隔窗看到逐层安装中的托卡马克。这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外面围绕着线圈,外形酷似甜甜圈。如满足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真空等极端环境条件,托卡马克装置内部可产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场,被加热到上亿度并受到磁场约束的氘和氚的等离子体融合在一起,可产生类似太阳核心的聚变能。

1985年,ITER倡议正式提出,此后历经近20年的工程设计和谈判。2007年,ITER整合了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个参与方的财务与技术资源,开启了装置建造。2020年,随着杜瓦底座吊装完成,ITER重大工程安装正式拉开序幕。

如果将ITER项目比作一场马拉松,该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认为现在“行程已经过半”。巴拉巴斯基对记者表示:“我们已经具备了启动机器所需的重要部件。现在必须保持专注,将所有东西组装在一起。”

犹如“人类第二次学习用火”

接下来,托卡马克主机中的超导磁体、馈线系统等重要核心设备将陆续安装。但与此同时,ITER项目的国际团队还需处理另一桩麻烦。

组装大厅里,一个高12米、重440吨的超大豌豆形金属设备正悬挂在高高的吊架上。据介绍,这是托卡马克环形真空室的模块之一,本已吊装进真空室装配坑,组装过程中发现其焊接坡口存在瑕疵,无法满足后续拼装的毫米级精度要求,只得拆下来维修。此外,真空室热冷屏的氦冷管道发现裂纹,如今也“躺在”大厅地板上等待检修。

由于上述技术挫折的出现,总干事巴拉巴斯基和同事正在编制新的成本和进度计划,并将于2024年中期提交ITER理事会审批。

大约一年前,当ITER在其官网上对外公布上述“噩耗”及其解决方案时,总干事巴拉巴斯基坦言“进度和成本受到的影响不会微不足道”,但他同时庆幸“这发生在可以补救的时候”。如今,巴拉巴斯基依旧向记者传递着这种乐观情绪。在他看来,对ITER这样一个堪比登月的探索型项目来说,“遇到技术挫折相当正常”。这“不是根本性问题,终会被克服”。

意义非凡,难度空前。ITER的托卡马克装置总重2.3万吨,相当于3个半埃菲尔铁塔,包含近百万个组件,涉及重大技术挑战,且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这个全球最大、最复杂的“人造太阳”建成后,聚变实验功率将达50万千瓦,成为地球上首座能够与未来商用聚变堆规模相比拟的热核聚变实验堆。它有望率先实现净能量产出,即产出能量十倍于输入能量——这对于迈向聚变能发电工业化与商业化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尚未实现的参数。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ITER项目部副总经理张后龙正在现场参与组装工作,他毫不怀疑这项宏伟事业的前景。  他表示,这首先源于内心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探索可控核聚变的过程犹如人类第二次学习用火,若实现聚变能发电,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ITER组织副总干事、原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断言,未来在探索聚变能商用化的可行性方面,除非出现颠覆性技术,否则“ITER仍是最可靠、可行的路线”。

多国克服干扰握手言“核”

ITER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国际合作的基因。1985年,尚处冷战对峙时期的美苏两国领导人在日内瓦峰会上握手言“核”,共同倡议启动ITER项目,为开发取之不尽的聚变能、造福全人类而努力。由于国际争端常起因于对能源控制权的争夺,ITER项目也可视为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项目。

巴拉巴斯基表示,“ITER克服了当前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仍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科学合作项目”。他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工作、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ITER已经超越科学范畴,体现了和平、和谐的国际合作精神。”

此外,建立于ITER项目初期的实物采购系统也是该项目独特的一面。ITER项目的各参与方不仅要向ITER组织提供现金贡献,还需向其提供实物贡献。按照联合实施协定,ITER所需的近100万个部件由七个参与方在30多个国家分头研制,并按规定时间提交ITER总部组装调试,可谓是一场人类集体总动员的大型积木游戏。

中国角色从“跟跑”到“领跑”

2006年正式成为ITER项目参与方之后,中国累计承担了ITER装置近10%的采购包研制任务,涉及磁体支撑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可耐受极高温的反应堆堆芯“第一壁”等关键部件。到了组装阶段,中国又通过中法联合体,深度参与实验堆核心装置托卡马克的安装。十余年来,中国持续为ITER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罗德隆回忆说,中国刚加入ITER时“以学为主”,如今已从“跟跑”实现与他国“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他说,通过全面参与ITER建设,为中国培养并储备了一批聚变工程建设人才,这将为日后我国相关领域自主建设添砖加瓦。

巴拉巴斯基评价说,中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他说:“我目睹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这些进步使中国能够为ITER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SDN,优势惊...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即SDN,是信息科技界一项充满创新活力且发展前景广阔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将网络的控制...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银行上... 5月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创新中心、西岸联合科技金融实...
中东欧脱口秀:比一比,哪国的科...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于5月22日-25日在宁波举办。来自中东欧14国和英国...
原创 小... 小米在2017年推出了首款自研芯片澎湃S1,并成功将其商用,打造了一款小米5C手机。在这款手机之后,...
原创 腾... 基于不断提升的大模型能力,Agent成为今年大模型领域各家厂商最关注的方向。大厂大模型的B端客户战也...
每日互动“个知AI”:深化大模... 5月17日,由每日互动(个推)主办的“可信数据空间+可控大模型”产业智能化数享会圆满落幕。在数享会上...
数码时代智能家电大变身!APP... 信息科技时代,数码技术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APP进行智能家电控制,已经演变为一股新兴的...
小米造芯逻辑:先赢的人不能堵死... 导语:小米在高端SoC芯片领域的突破,就如中国车企突破发动机技术,DeepSeek突破大模型,宇树科...
中国银行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中国银行(601988)新获得一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孙尚鹏:创新火花不灭 热血点亮... 当您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抬头遥望,一条条特高压银线划过长空,将西部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向远方。在这纵横交错...
全国首发!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与数... 近日,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与数字生活公司携手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优必选科技,共同研发的首款“家庭桌面AI机...
水境 GNSS位移监测站:破解... 今日好物分享:【SJ-WY2】GNSS可移动位移监测站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工程监测领...
京东内部的智能体数量已超 1.... IT之家 5 月 23 日消息,京东云城市大会于 5 月 20 日在上海举行,京东云发布 JoyAg...
华洋铸业取得球墨铸铁铸件性能试... 金融界2025年5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吐鲁番华洋铸业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球墨...
山科智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山科智能(300897)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疏勒县智慧监管“你点我查”守护... 为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构建社会共治格局,近日,新疆疏勒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邀请部分县乡两级人...
原创 中... 当美国用近9000颗卫星把地球裹成“铁笼子”,俄罗斯在航天坟场里捡零件拼凑,中国却像开了挂一样,每年...
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戛纳引... 当地时间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
学术引领,献策人民生命健康 ■本报记者 甘晓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以下简称生命医学部)在推动我国生命科学与医学...
苹果计划2026年底推智能眼镜...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5月23日,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正紧锣密鼓地研发一款智能眼镜,并计划在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