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阿基米德阐释杠杆原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在剧烈波动的商业环境中,一家迅猛生长的分布式光伏龙头完成数字化改造,需要多久?
总部位于广东佛山的振森电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森”)的答案是:三个月。
振森主营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和智慧运维等,是国内分布式光伏Top 3,是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龙头。2021年至今,公司营收规模飙升十倍,达到十亿级,员工从30多人增长到240多人,人效超过400万元。
但振森高速飞驰的同时,粗放管理、“信息孤岛”等内部问题却也愈加凸显。
而当前,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赛道竞争激烈。有时一个项目的成本能否精准测算,能否高质量交付,都关系着企业的命运。
为了保持领先地位,振森抓紧数字化“补课”。过去三个月,它基于钉钉低代码平台宜搭和Teambition,仅用30多万元的成本,就搭建起了业财一体的业务流管理系统。
如今,所有项目进度都已实现数字化可视,项目资料和运营数据等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沉淀下来,每年节省的IT费用超过千万元。
振森预测2024年公司营收翻倍,其人效有望超过800万元,逼近千万元,直追当红互联网公司拼多多。
振森的数字化管理变革,如同工作有了「杠杆」,撬动提升数倍效率。
01 | 项目经理有了「三头六臂」
“每天都面临着‘信息轰炸’,在微信群、Excel表格、日报间疲于奔命。”一线项目经理的工作艰苦、内容繁杂、强度大,始终困扰着振森管理层。
2023年,振森狂揽超过100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平均下来每个项目经理至少要管理3-4个项目,单个项目周期往往长达6-8个月。
问题由此出现。光伏建设工程对流程管控的能力要求极高,但过去,振森都是靠传统人力驱动。
由于每个项目都处于不同阶段:有的项目的光伏组件刚刚进场,有的项目即将验收,因此,项目经理每接手一个项目都会新建4-5个微信群来保持与各方的沟通。
然而,每天几十个群的“信息轰炸”却把他们的精力消耗殆尽。甲方、公司领导打电话要求汇报项目进度,设备厂商材料询问是否可以进场,公司市场部在群里艾特,项目是否已经完成,是否可以回款?
光回复电话、群信息,项目经理就已极度疲惫,几乎没有时间去做精细化的现场管理。同时,他们还不得不深夜加班,花费数个小时在Excel表格上梳理项目问题和症结点。
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数字化工具。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浩大,如广西欧诺神陶瓷的年发电量为4115.46万度,折合煤耗量超过1.2万吨。如此庞大的光伏建设项目,仅采购材料种类就多达一千多种。
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进度与客户降成本的目标紧密相关。如果不能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的流程管控,振森副总经理沈一帆直言,“很可能把公司口碑做差。”
但转型数字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分布式光伏行业中并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案例,振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沈一帆和IT同事和大多数人一样,先找到Oracle、SAP等海外顶级软件厂商。但很快,他们发现传统的ERP系统与振森完全不匹配。因为振森不做生产,实际是一家项目制公司。
另外,从零开始搭建信息系统不仅需要花费上千万的资金成本,其改造时间更是长达数年。如此昂贵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是高速发展中的振森难以承受的。毕竟光伏行业瞬息万变,商业机遇稍纵即逝。
沈一帆随后将目光投向互联网领域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数字化平台。经过反复对比,他最终发现钉钉的灵活性、强开发性和成熟的技术生态最适合振森。
数字化攻坚战就此打响。振森决定基于钉钉和Teambition先把所有项目流程搬到线上。不久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一线项目经理终于从“信息轰炸”中解脱了出来,项目的具体进度第一次变成了可随时查阅的流动信息,所有人都能在线上直接查看。不仅如此,当项目出现进度异常或项目达到重大节点时,系统还会通过钉钉精准通知所有相关人员。
此外,该系统还是“智能办公管家”。过去,项目经理习惯把甲方反馈的问题记录在Excel表格上,但很容易遗忘,很多问题最终并未解决闭环,导致甲方的体验和项目交付质量不佳。
而现在,他们每天只需花费一个小时,就能在钉钉上填写好项目日报、反馈问题。钉钉则会通过各类待办和通知功能,及时提醒项目经理处理、闭环。即使并不精通计算机的员工,也能很轻松地看懂和使用这样的流程。
有了钉钉和Teambition,项目经理如同长出了「三头六臂」,他们沟通效率更高,有更多的时间进入项目现场处理各项事务,生产力大幅提升。
沈一帆透露,今年打好数字化基础,明年可能不会大规模招聘员工了。这意味着,如果振森明年的营收规模继续翻倍,其员工人效或将超过800万,甚至将高于部分互联网企业,直追拼多多。
02 | 数字「大脑」驱动扩张
当前,分布式光伏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商业。其中,工商业,尤其是制造业能够实现电力就地消纳,受到政策鼓励。
近日,广东省发文,鼓励各地级以上市对工业企业自建的分布式光伏予以支持。河南省亦鼓励工商业光伏“全部自发自用”。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即光伏企业单独,或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在制造工厂的屋顶上安装光伏组件。
组网发电后,光伏企业再将电力卖给工厂,平均每度电能节约几毛钱。
但对光伏企业而言,这却是一项重资产,对资金链要求极高,平均回报周期短则6-8年,长则十余年。因此,光伏企业必须精确计算项目成本和回报周期,而它们需要参考大量的历史项目资料和数据。
但过去,振森的项目进度大多记录在项目经理的Excel表格和微信群的日报中,都未能以数据形式沉淀下来。
振森内部也没有统一的数据存放和分析平台,经营数据分散记录在各个部门的不同系统里,如财务数据存放在金蝶系统,客户数据存放在红圈CRM系统,采购数据存放在K3系统。
“部门数据壁垒”由此产生。这会导致采购部无法根据过往的历史数据来判定项目用料情况,以及价格是否合理合规,而一个项目需要采购1000多种材料,其间很容易出现漏洞。
另一大痛点是是振森很难做项目复盘和成本测算。例如某些项目曾出现工期延误或亏损,但由于没有详细的项目进度资料,或Excel表格记录的数据是完全凌乱的,最终无法做溯源分析。
沈一帆坦言,“未来的项目建设都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基础的。如果数据失真,成本测算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危及振森的资金链。”
事实上,振森此前也想了解决方案——靠人肉“打补丁”,IT部门5个人,每天从早到晚打电话手动汇总各部门信息。但结果是,员工加班疲惫不堪,统计效果远逊于预期。
真正的转变从引入钉钉开始。过去三个月,振森基于钉钉低代码平台搭建起了业务流管理系统,将每一个项目的进度和运营数据都纳入系统中,并发挥钉钉的“连接器”功能,成功将金蝶财务系统集成上钉。
至此,振森重构数字化底座,构建数字「大脑」。在业务端,其积累的数百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宝贵建设经验和运营数据得以沉淀,并与设计、采购、交易、金融、运维等各个部门联通,相关人员可随时调用。
在财务端,横亘在内部的信息壁垒被彻底打通,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开始如潮水一般涌动、交融,精准测算项目成本、实时管控项目进度乃至优化项目施工时间,都成为可能。
振森仅明年上半年的订单规模已近10亿元。明年全年,振森的计划是营收规模再翻一倍,冲击20亿,并且交付质量要再上一个台阶。
03 |珠三角产业数字化大幕开启
振森是一家典型的珠三角创业型企业,敢拼敢闯敢创。
它把握住了分布式光伏的政策红利,能沉下心来研发,并敢于组合多方资金资源,下重注在工商业屋顶光伏。
短短三年时间,其营收翻十倍。它重点经营的领域,从华南向华中、华北、华东扩张,并将在国内多个省份开设分公司,未来前景不可小觑。
在飞速扩张中,振森借助新的管理工具,实现营收翻倍,管理更加清晰稳健,并能从容不迫。
作为本地企业数智化服务商,广州市联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联晋”)总经理林瑾见证了振森等一大批广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
林瑾二十年前创立广州联晋,彼时与国外软件公司打交道。但2020年后,云计算日趋成熟,他发现海外软件很难本土落地。与此同时,似乎每一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到了瓶颈期。
珠三角的企业管理工具急速迭代,纷纷拥抱数字化管理工具钉钉等。广州联晋作为第三方服务商,也看到了最新变化。
过去制造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流程一般是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寻找供应商进行调研,做定制化开发。整个项目的价格大多几十万起步,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上千万,项目周期也很长。
但现在,包括广州联晋在内的服务商都是直接对接业务部门做数字化转型,“钉钉的优势是小步快跑,时间、资金成本都很低,有试错空间。另一个优势是天然的在线属性、云端部署属性。”
与制造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共同成长,广州联晋在钉钉生态中也实现了增长。2020年至今,其付费客户已达近千家,包括大中小型制造类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
而振森电能、广州联晋与钉钉的碰撞,只是珠三角这一“世界工厂”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据悉,到2025年,广东将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政策红利已至,产业数字化革新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下一篇:地磁反转真相,生灵有倒悬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