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第一位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女科学家的获得者。
2004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成为中国第一批获得此奖项的科学家。
2004年12月荣获国家授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称号。
如此光鲜的履历,尽数充盈李爱珍的职业生涯,可就是这般优秀的她,竟然四次申请中科院的院士被拒绝,2007年5月1日成为了美国的外籍院士。
这究竟是为什么?
感恩与愧疚的并存
美国华盛顿时间,2007年5月1日。
原本平静的舆论因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年度新加院士名单,瞬间炸裂了开来,因为在18名外籍院士的名字中,李爱珍(中国)这五个字格外刺眼夺目。
既因至这一天新增的72名美国本土院士外加18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还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不说,又因李爱珍是来自中国精英中的精英,并且其曾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次次无疾而终。
不少人为李爱珍的经历落寞,可是身为当事人,李爱珍公开致谢的时候却仅仅只有一句“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对于好不容易得来的“院士身份”,李爱珍没有多说一句,对于自己的国家,李爱珍依旧有着无可比拟的深爱与热忱。
她常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是“任何人都会从地球上消亡,也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但是中国不同,中国这两个字会永远在地球上存在下去,与国家的需要相比,自己的得失实在太微不足道,相较于所有以为失去或者没得到的,国家潜移默化之中提供给我们的实则更多,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可要知道,截止美国时间2007年的5月1日,中国已经先后有11位科学家先后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不过却只有李爱珍自己,是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
莫非她李爱珍真的不够优秀么?
纵观其人生履历,答案好像并非这样。
生于1936年福建省石狮市的李爱珍,在国家动荡、民心不安,一片干净书桌难求的时候,李爱珍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因为这样,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4年,李爱珍成功拿到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新中国在蒸蒸日上的同时,李爱珍也在知识大道中上下求索,于1958年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工作。
冶金所的女性从业者本就稀少,更“恐怖”的是,李爱珍的研究方向还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材料。
常用性让任何一个电子元件都离不开半导体,计算机、手机等几乎人人具备的电子产品也都以它为核心,可恰是因为其普通,所以要想精益求精只会是更加之困难。
幸运的是,兢兢业业的努力真的创造了奇迹。
在领域一片混沌,其余国家还妄想在这方面对中国封锁和制约的多重压力之下,李爱珍用自己瘦弱身躯迸发出的无尽能量,将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撑了起来。
因为李爱珍,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掌握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的国家。
可当被问到摸索过程中的艰辛,李爱珍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都过去了。
可究竟是怎么度过难捱的日子的呢?
眼泪和咬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因为上世纪60年代,对于中国所有科学家而言,都是一段相当黑暗的日子。
昔日的好大哥苏联在1959年的6月片面撕毁两国有关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撤回了原定要向中国提供的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中国即将大有可为的原子弹事业坠入冰窟,而作为先进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的分子束外延技术,也被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
多方的持续打压让中国的科学事业遭遇严重阻碍,可无论是接着搞原子弹研究的邓稼先等,还是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的李爱珍,大家都没有放弃。
她们没有放弃心中的热爱,也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这个国家。
在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里,李爱珍将自己熬成了“拼命三郎”。
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大家对她的印象都是忙碌,好似她的工作表里没有双休日,实验一做就是十八到二十个小时,没有时间回家就干脆睡在办公室里。
将科研进行到底
“科研于我而言,从来不是一份只为上下班打卡,然后每月领取薪水的职业,它是我生命不可舍弃的绝大部分,要想让国家在一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不拼命是肯定行不通的”。
对于科研事业,李爱珍有着自己异于常人的解读,对于这个拼命的女将,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元曦也是尽力举荐,在李爱珍44岁的时候,以公派之名额让其见识到更为广袤的世界,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访问。
这是李爱珍的第一次出国之旅,彼时的她是万万不敢想,自己竟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外籍学者。
摆在1980年李爱珍面前的不是尚未不切实际的美好,而是触目惊心的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埋头,带领中国做出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
因为这个目标,1982年12月回国之后不过一个月,李爱珍就重新背起自己简单的行李和沉甸甸的梦想,来到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厂,开始改造并且重新设计属于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
两年的躬身换来了1984年的收获,在这一年的国际大会上,李爱珍用清清楚楚的报告展示了属于自己的论文。
一语罢,四座惊,中国真的做到了。
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从输出理论到验收成果,中国仅仅用了五年,研制出的国产分子设备至2023年的3月依旧还在使用。
眼瞅着中国已经有了自主的实力,昔日洋洋得意的西方国家也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即便这时的中国已然不稀罕。
那作为这一切背后的大功臣,李爱珍过的又是什么日子?
只能说,捱过这一段时期的她,再也不想吃肥肉。
因为在1983年滴水成冰的沈阳,李爱珍最常吃的饭是一片片肥肉下的白片汤就馒头,顿顿吃这样的饭当然腻,可是为了节省时间,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可李爱珍三缄其口的远远不止这些。
作为一个南方孩子,她在沈阳仪器厂一呆就是三年,手掌生了冻疮,手心磨了厚厚的老茧,她总是带着几个工程师没日没夜的工作,她明明回了国却也没有回过家。
1984年的李爱珍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奇迹,而到了1998年,晚于美国20多年提出物理思想的中国,已经让中国进入掌握中远红外量子级高难度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
要知道,这可是国际上极少数实验室才能做出来的工作,因为结果的轰动,身为这一领域翘楚的美国贝尔实验室还给中科院的院长写来了贺信。
李爱珍让中国人脸上的光荣更多几分,可这还只是开始。
她知道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含金量是巨大的,因此从1999年开始,无论会议在哪个国家召开,都会收到李爱珍发来的两篇报道,上面之辞藻毫不吝啬的在介绍着中国这一领域的进展,所有人都明白,她是在为自己深切热爱着的国家,争取举办这一国际会议的资格。
李爱珍在2005年成为了会议的亚洲唯一一位委员,也用三寸不烂之舌外加过硬的实力,让2010年大会的召开权移到了中国上海。
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和李爱珍共事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她是优秀的。
“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说:“李爱珍能够独立的做出来量子联激光器,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她的确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闻知李爱珍当选外籍院士,多次来中国大学和研究所访问过的杜武青说:“她当选真的是实至名归”。
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李爱珍,会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拒绝?
很多人好奇,但其中却并不包括李爱珍自己!
她不在乎自己是否是院士的身份,对于自己的热爱,她的要求和目标始终都只有一个——以科研人员的身份不遗余力的提高国家的国际学术地位!
院士评选落选对于李爱珍而言,不过是一件小事,正因不看重,所以在面对记者“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却被评上个中国院士,不难过么”的提问,李爱珍才会发出由内及外的笑容。
“国家已经给了比我院士身份更为贵重的内容”。
是什么呢?
是科研平台和默契配合的团队,是不用发愁的科研经费,是能从事自己热爱的机会。
“没有了实在的工作,哪里还会有什么荣誉呢?做人不能只看别人没给自己什么,而应该记住得到了什么”。
舆论只看到了没有那院士身份的一纸文书,因此揣度李爱珍会因此事生恨,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可美国外籍院士这一头衔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许,它意味着的也只是个头衔罢了。
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的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更容易申请到经费,某种程度上来说,外籍院士的身份只是说的好听罢了。
面对舆论的疯狂揣度,沉浸于科研的李爱珍从来没有出面给与过正式回应,可她那百度搜索栏上国籍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是在无声的回应着一切的质疑!
李爱珍对中国的热爱毋庸置疑,她对学问的真诚也影响着每一个人。
人人皆知好事多磨,可却总在亲生经历时止不住急功近利,对于这一现象,李爱珍会毫不客气的说“着急是没用的,有些理论真的是需要经过几十年来验证正确性的,有压力是必然的”。
有人说她此番言论是在抨击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李爱珍也并不回避,而是直接一句“我只是在发表个人的拙见,出发点是好的”
评选院士一事她说看得淡,就是真的看的淡,若说唯一的难过,或许就是面对那些推荐她参选的院士。
“我总让他们失望,他们都是我的前辈,却每一次都事无巨细的为我写推荐信,帮我审查推荐材料,每次落选,总让我觉得有点辜负他们的付出”。
无论对人、对评选还是对科研、对国家,李爱珍怀揣着的都是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院士的身份于她而言只会是锦上添花,而不会影响她专心做学术的心思半分。
虽然四次落选,但是中国不会辜负每一位精英人才,相信不久的将来,李爱珍一定会在鲜花和掌声中,迎接众盼所归的院士身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助力中国攀登更高的科研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