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们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不仅可以砸锅卖铁,关键时刻还可以“卖血”!
近日浙江一网友爆料:
当地一个县对新市民孩子采取积分入学政策,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
图源:微博
规定中要求,每200ml可得2分,每次最高可献400ml得8分;隔半年可再次献血,积分可以累加,最高限30分。
图源:极目新闻
也就是说,原本没有入学资格的孩子,只要家长参与一些公益服务,比如献血、造血干细胞、捐款等,就有可能积到足够的分数上学了。
消息一出,网友炸锅,直到有媒体去采访,才最终确定:是真的,不是造谣。
而有关“献血积分”的教育政策,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施行了一段时间。
图源:网络
有些人直言:直接给我吸干,孩子能上重点吗?
而也有不少甘愿为孩子洒热血的父母,他们一边埋怨一边“主动”推开了献血车的大门。
一边抽,还不忘安慰自己,加速新陈代谢。
献血积分这个事,其实由来已久。现在很多地方也都在施行这一政策。
图源:微博
如果不想献血,还有别的路径:给慈善机构捐钱,捐满1000元可以有2分,最高能拿到20分;或者见义勇为、办理营业执照。
总结起来就是:有钱捐钱,没钱献血,干细胞也行。
所以,真别怪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这种花钱又玩命的事,没点勇气还真不行。
即便是在献血这条路上,也有“鄙视链”。
因为献血对个人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贫血、体重等都是门槛。
而据说想要一次性拿到最高积分8分,需要抽掉一瓶矿泉水的量。
图源:小红书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人就因为体重不达标,直接被护士拒绝。
图源:小红书
而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献血人数不足,往往也会输在起跑线。
这场面异常熟悉,不禁让人想到小学组织的“自愿”捐款。虽然说是自愿,但最后要按金额排名,捐得越多小红花越多。
都说养了孩子,就要对他负责到底。
为了孩子日后有个好学校读,平步青云,家长们捐多少都无所谓,只要不输给别人就可以。
哪怕不适合抽血,血气不足、腰酸背痛,花点银子补充气血,也值得一拼。
所以才会有人说,“一胎家庭有钱就行,二胎、三胎的怕是要榨干家长最后一滴血了。”
图源:视频号
图源:视频号
上个小学就要家长义务(卖)献血(血)来凑积分,还美其名曰说“提高全民公益服务意识”?
说好的义务教育呢?说好的教育公平呢?
献血本来就是无偿行为,如今要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入学,真的合法吗?
图源:微博
因为打着“自愿”的名头,所以也没法说它不合法。
可这种把做善事和利益自愿捆绑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公益活动的一种玷污。
谁都知道献血是好事,是光荣的助人活动。之所以倡导“无偿”,就是让认可的人自觉做这件事,而不想和任何好处挂钩。
可如今,“无偿献血”变成了“有利可图”,甚至不惜让无辜的孩子背上“吸血鬼”的骂名。
关于献血的奇葩新闻,同样发生在大学校园。
就在前几天,血液中心把献血车开进了江苏一所大学,据说,据说献血一次不仅可以+0.2学分,还可以给期末综测加3分,志愿者服务时长加10小时。
图源:抖音
结果就是,全校学生排长队,有人甚至冒着虚脱的“生命危险”也要做公益服务。
很多大学为了鼓励学生献血,想出了这个奇葩的办法。
奖励制度可谓是五花八门。
图源:小红书
很多同学为了拿到学分,不惜那身体开玩笑。
图源:小红书
对此很多同学表示:献血不等于道德品质高,体质弱的人想献献不了怎么办?
正如某位“人间清醒”大学生说的:这种东西一旦跟学分扯上关系,就有种“卖血”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
不管是献血积分让子女上公立,还是献血拿学分,这些事放在一起就特别违和。
献血、捐钱,这些公益行为的前提是自愿,不能靠道德绑架或者利益捆绑来实现。
一旦违背了自愿原则,再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变得特别不纯粹。
试想一下,以后家长、老师告诉孩子“无偿献血”是很高尚、能传播正能量的活动,能说服得了自己吗?
孩子看到原来做公益,可以获得某些好处,他能继续保持无偿做好事的初心吗?
过分关注利益,家长、学生也会把重点放在“我要做多少”、“我该怎么做才能获益更多”这些事情上。
有利可图,我就做;没好处的,哪怕说得再动听,也不做。
如此下去,只会恶性循环。
鼓励用积分的方式优先选学校,这个思路某种程度上能保护大部分家庭受教育的公平权利。
但不要用明码标价的方式来决定孩子的受教育权,更不要让书香沾染上血腥味!
还孩子一个纯粹、干净的读书机会,让他心无旁骛好好读书,也让家长减减负,少些不必要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