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张人脸面具,只需要订制者提供一张照片,或通过3D扫描技术获取人脸图像和360度人脸照片。而这张面具可能被用到各种违法违规的场景中,比如戴着他人的“脸”实施犯罪活动;冒充他人拍摄不雅视频,进而实施诬陷、敲诈……以往科幻小说、间谍片里的“人皮面具”正在走进现实,成为真实的、触手可及的社会风险。这一现象近日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潜在危险不容忽视
在多个电商平台上,记者以“硅胶面具定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发现,商家售卖的产品涵盖了“全脸硅胶头套”“人皮面皮人脸硅胶易容”“仿真人脸”等多种款式,价格从几十元至几万元不等。
一些商家推出明星面容仿真面罩,声称可以高度还原明星的面部特征,效果逼真;一些商家提供现有的模型头套,价格高达3000元;还有商家宣称可提供面具、头套“私人定制”服务,核心卖点即“超逼真”“仿真定制”,价格根据面具复杂度和精细度而定,约3000元至2.5万元,从下单到制作完成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
△淘宝相关页面截图。
问及定制服务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时,有商家这样回复:“自己给样子,照片或本人扫描皆可。”商家不会询问购买目的和用途,也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也就是说,顾客只需提供照片,或通过扫描技术获取人脸图像,商家就能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出一张人脸面具。在商品的评论区,有买家表示戴着硅胶面具能够通过上班的人脸检测打卡,商家也声称定制的硅胶面具与真人有九成以上的相似度。
“硅胶人脸面具的滥用存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潜在风险。”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法学博士李旻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其一,通过使用硅胶人脸面具,不法分子有可能逃避监控和人脸识别技术,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破坏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此前江苏徐州便发生一起利用硅胶人脸面具盗窃案件,作案20余次后才被警方抓获。其二,许多商家在硅胶人脸面具售卖中存在定制服务,人脸面具如果是擅自模仿他人的面部特征制作,就可能属于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制作、使用、公开他人的肖像,存在侵害他人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法律风险。
“硅胶面具很多都是作为玩具销售的,其分为几种,一种是大众认知的动漫玩具,比如奥特曼、绿巨人、孙悟空等,这种存在商业侵权行为;一种是明星人像的,这种是违法行为;还有一种是私人定制的,这种容易被违法分子利用,比如人脸识别后的银行账户登陆,或者用来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独立电商分析师鲁振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背后的法律责任
硅胶人脸面具销售涉及到商家、电商平台等主体,如果硅胶人脸面具被不法分子用作作案的新手法,那么,商家、电商平台等在其中是否应承担责任?
鲁振旺指出,目前平台的监管基本是缺失的。在硅胶人脸面具销售过程中,商家要承担侵权责任,被购买后利用违法行为的,商家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截图。
“销售硅胶面具的法律责任不能一概而论。”李旻表示,个人的面部特征属于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具备可识别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如商家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面部数据制作硅胶人脸面具,便可能构成侵权行为,须对侵害他人肖像权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也可以基于上述行为对商家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如果出售的硅胶人脸面具被用于不法行为,商家也可能因涉嫌参与或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活动而承担刑事责任。电商平台如果违背监管义务,亦应当对上述行为承担责任。
乱象如何破解?
作为一种新型商品,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对硅胶人脸面具的制作、使用和销售进行规制。
“鉴于硅胶面具在用于休闲娱乐、艺术表现、教育训练等合法用途的同时,确实存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避免‘一刀切’式全面禁止的基础上对硅胶面具的制作、使用和销售进行适度监管,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统一。”李旻说。
李旻建议,在立法层面上,可以对人脸面具的合法与非法用途进行明确。在生产销售端,可以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明确标记其用途、提供使用指南、强调合法合规的使用场景;在消费端,对于逼真的人像面具,可以采取一些审查机制,比如限制消费者的年龄等,或者要求公安机关备案等,从而在个人自由、市场交易与他人权利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之间取得平衡。
鲁振旺表示,国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平台则应强化监管责任,对违规商家进行下架或者封禁处理,防止问题蔓延。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实习生 王钧莳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