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查|嫦娥六号返回器比美印的更脏所以“技不如人”?不可信
创始人
2024-07-05 08:01:40
0

点击进入澎湃新闻全球事实核查平台

速览

- 网传所谓“印度的太空返回舱”实际拍摄于2023年印度完成的“加甘扬”计划TV-D1任务中,该任务旨在测试载人飞船的逃逸系统。图中装置为乘员舱,最高仅达到海拔17千米处便下落,远未抵达外太空,没有经历与大气层高温摩擦的过程,无法与嫦娥六号相提并论。

- 网传“美国太空返回舱”实为阿波罗计划期间制造的样板指挥舱,仅用于训练。真正的阿波罗11号返回舱图片也可见十分明显的灼烧痕迹。

事件背景

近期,中外社交平台广泛流传几张图片,据称是嫦娥六号与印度、美国太空返回舱的对比图,配文,“嫦娥六号去的是宇宙,但是似乎和美国和印度去的不是一个宇宙。要不就是印度和美国的技术更胜一筹,返回器崭新,而嫦娥六号的返回器外壳都焦了!”一些网友或借此暗示一些国家的登月计划造假,但也有网友当真,认为中外存在技术差距,但无论其背后的认知是什么,这样的对比本身并不准确,也不具有代表性。

网传说法截图

明查

印度太空返回舱“毫发无伤”?

在谷歌对所谓“印度太空返回舱”反搜,相关链接显示曾有印媒报道,印度载人航天计划“加甘扬(Gaganyaan)”的TV-D1任务完成并得到莫迪总理的赞扬。“加甘扬”计划早在2006年就已启动,按照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介绍,此项目计划 “将3名宇航员发射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执行为期3天的任务,并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印度海域,以展示载人航天能力”。目前,该计划已经完成了部分技术测试。

2023年10月21日,ISRO的X账号宣布“加甘扬(Gaganyaan)”TV-D1任务已按计划完成,由其配图可知网传图片实为此次任务中的乘员舱(CM)。TV-D1测试了“加甘扬”载人飞船紧急逃逸系统的有效性,该测试的目的主要是验证火箭在发射中途发生故障,逃逸塔是否能正常工作,将载人飞船快速带离存在故障的火箭。

乘员舱降落至印度海域并被回收上来后的画面与网传图片一致。

根据TV-D1计划书,火箭发射至约海拔16.9千米时,乘员舱(CM)将与乘员逃生系统(CES)分离,随后下落至海平面等待回收。计划的实际操作报告也显示,乘员舱从海拔17千米处降落。

TV-D1计划乘员舱将于海拔16.9千米处与乘员逃生系统分离。

TV-D1任务完成报告显示乘员舱于海拔17千米处与乘员逃生系统分离。

从高度看,地球大气层最底层为对流层,其上为平流层,二者交界处为对流层顶,其高度会随气温、纬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大气层还包括外逸层、热层、中间层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SF NCAR)的补充教育机构大气科学研究大学联盟(UCAR)指出,平流层的顶部位于50千米左右的高度。而印度气象局发布的期刊Masusam Journal早些时候曾刊登一篇论文,题为“印度上方对流层顶的一些特征”,指出,“Koteswaram(1953年)已观察到,印度上空的热带对流层顶高度约为17千米,冬季印度北部上空的所有热带外对流层顶高度为12-15千米。”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opause over India,1964年刊于印度气象局发布的期刊Masusam Journal。

两组数据结合可见,网传图片中的印度TV-D1乘员舱所达最高点可能处于对流层,或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的部分,总之,远未抵达外太空。而嫦娥六号返回器,正是在由外太空飞速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与大气层发生了剧烈摩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曾发布一篇科普文章,回答了“为什么飞船、火箭在发射穿越大气层时没有燃烧,却在返回时燃烧”的问题,“火箭发射时因为地球的引力束缚,飞船的速度只能一点点地加快,因为穿过大气层的速度差不多在第一宇宙速度附近。而返回时初始速度较快,然后在宇宙中真空环境下速度一直增加,进入大气层后压缩空气并与之发生剧烈摩擦,因此出现燃烧。在刚刚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返回舱的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11公里/秒,因此其外壳会与大气层发生激烈的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个过程叫做‘气动加热’。在离地面80-40公里的稠密大气层时,气动加热过程达到最高点,返回舱表面温度达到1000-3000℃,整个返回舱看起来就像一颗着火的流星。因此超高的速度是燃烧的原因之一。” 比对印度TV-D1乘员舱的发射速度,抵达分离点时不足0.2公里/秒,结果显而易见。

美国太空返回舱也“毫发无伤”?

在谷歌反搜网传图片,全球航空摄影库Jet Photos收录了该图,备注为“阿波罗样板指挥舱与阿波罗11号回收的漂浮装置一起出展”。展出地位于弗吉尼亚州的Steven F. Udvar-Hazy中心。

Jet Photos图库截图

进一步核查,可以确认该展品编号为BP 1102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介绍,“作为阿波罗计划的一部分,建造了许多所谓的‘样板’指挥舱,以进行各种测试并作为宇航员和其他任务机组人员的训练工具。BP 1102A由铝制成,其侧壁涂有青铜环氧漆,以模拟溅落后的真实阿波罗指挥舱的外观。它配备了一个真正的指挥舱舱口。BP 1102A最初用作所有阿波罗计划的水上逃生训练器,包括首次登月的阿波罗11号。”

BP 1102A样板指挥舱介绍截图

尽管BP 1102A为训练样品,随其展出的漂浮项圈确实是阿波罗11号回收过程中实际部署的装置。潜水员在返回舱的钝端安装一个特制的浮圈并为其充气,以稳定指挥舱,接着在浮圈上安装一个大型的七人筏,宇航员在穿上特制的“生物隔离服”后,可以从指挥舱进入筏内。

一同展出的阿波罗11号漂浮装置介绍截图

而真正的阿波罗11号返回舱图片可见于美国NASA档案馆中,有十分明显的高温灼烧痕迹。

NASA档案馆留存的阿波罗11号返回舱回收过程图片

综上所述,网传所谓“印度的太空返回舱”实际拍摄于印度2023年完成的“加甘扬”计划TV-D1任务中,该任务旨在测试载人飞船的逃逸系统。图中装置为乘员舱,最高仅达到17千米处便下落,远未抵达外太空,没有经历与大气层高温摩擦的过程,无法与嫦娥六号相提并论。网传“美国太空返回舱”实为阿波罗计划期间制造的样板指挥舱,仅用于训练。真正的阿波罗11号返回舱图片也可见十分明显的灼烧痕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品质消费浪潮下,电视行业的破局...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多重推动下,我国银发经济蓬勃兴起。据测算,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到...
一等奖!广州理工学院学子拿下这... 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落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方认证的全国普通...
上城区发布首批十大AI机会场景 本报杭州8月18日讯 (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褚陈静 李凌婧 王豪文) “您的咖啡到了。”18日下午...
鸿蒙生态快速发展,鸿蒙5终端突... 近日,余承东参加《对话》栏目。节目中,余承东表示,鸿蒙5终端突破1000万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国家需...
原创 地... 今天咱来唠唠地球磁场那些神秘事儿。你们知道不,地球磁场这玩意儿,看似稳如泰山,实际上却像个有漏洞的 ...
重大技术突破!纯度达“99.9... 近日,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瑞冷电)自主研制的低温精制及脱氖装置在陕西延安天然气提氦项...
科森科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科森科技(603626)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瑞迈特家用呼吸机获多国权威认证...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这一新规对医疗器械网络销售提出更严格的质量管理...
数字化时代,AI大模型搭建成焦... 在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之中,特别是到了最近这两年,有关AI大模型搭建的话题,嗯,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些许讨论...
山东章鼓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山东章鼓(002598)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原创 传... 8月19日消息,据韩国媒体Digital Daily报导,晶圆代工大厂台积电预计将要在接下来三四个月...
数字文化产业激活万亿蓝海 不久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在这场人工智能全球高级别会议上,文化成为重要板块,吸引众...
原创 鼎... “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AI应用密度。” 在“2025鼎捷数智新书创想会”上,鼎捷数智执行副总裁刘波...
星星云手机:性价比之选,流畅体... 随着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云手机作为一种创新的数字化服务,正逐渐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云手机,这一基于云...
超速致4死2伤,28岁小米车主... 8月18日,河南省临颍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 8月17日,部分媒体在网上发布或转发“小米...
亿迪生精密科技取得改良蓄电池专... 金融界2025年8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亿迪生精密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原创 美... 一个美国网友在网上抛出个火药味十足的问题:如果中国不让美国加入天宫空间站,美国有没有权利直接把它给打...
云百科技:让“数智因子”渗透制... 从物联网到新能源汽车数字化,从智能网联到低空经济,广东云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百科技”)的每一步布...
ST数源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ST数源(000909)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美的集团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美的集团(000333)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