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伸长液压机械臂可达6.2米,履带式底盘可适应各类路面情况,打起孔来又快又准;橙黄色外形的“小车”融合了机器人视觉、多传感器采集等技术,能在列车不停靠的情况下,6分钟完成单侧巡检;外形酷似蜘蛛,不仅有“腿”还有“翅膀”,在作业过程中,可飞行又可贴面爬行……日前,记者走进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国致科技有限公司,堪称工程版“机器人总动员”的画面令人“目眩”。该公司研发的各类机器人不仅拥有科幻般的外形,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和巨大的潜力。
国致科技研发的隧道内壁打孔机器人在作业。
走进国致科技,地铁隧道轨行式打孔机器人、高速公路隧道内壁打孔机器人、轨道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混凝土检测机器人等各类不同外形、不同大小的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只需一键发出施工指令,各类机器人便听令而动开始作业,可完成支架打孔、精准检测等任务。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国致科技自2019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移动机器人和系统集成的开发推广,致力于为市场提供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物流、智慧城市、社会服务等行业。
“我们的工程类机器人承担了工程中最基础最繁重的苦脏累活,让工地丢掉‘尘土飞扬’‘劳动密集’‘体力活’等标签。”国致科技副总经理罗婷介绍。
以轨道交通隧道工程为例,其缆线支架打孔、线缆敷设是目前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一般流程为先测量定位标记,再人工打孔作业,常常面临长期近距离粉尘作业环境,导致工人健康受到损害;钻头突然卡死,容易导致钻机旋转伤人;长时间高空钻孔作业,容易导致工人疲劳摔伤;还有难招人、难管人、难把控进度等痛点。同时,由于作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等原因,施工中往往容易发生返工或打孔质量不高的问题。
瞄准行业空白和巨大的市场,国致科技研发出隧道内壁打孔机器人,由控制系统、定位系统、制动系统三部分组成,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远程操作控制面板,就能实现自动行进、自动校准、自动打孔,效率是传统人工的6至8倍。
同时,国致科技还举一反三,推出跨骑式侧壁打孔机器人、地面打孔机器人、工民建室内打孔机器人等一系列工程设备,满足轨道交通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高铁项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型室内支架项目等场景的应用,机器人的加入,助力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向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迈进。
而国致科技另一拳头产品——巡检类机器人则重在实时监测。“目前,我们的巡检机器人已在常州地铁车辆库应用。”国致科技研发部总工程师刘章富介绍,巡检机器人通过融合定位导航技术、车侧不停车巡检技术、高速视频巡检和识别等技术,解决车辆巡检时人力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质量不稳定等痛点问题,可覆盖多条检修股道,以车侧平面扫描部件的方式,在全程不停车的情况下,列车单侧巡检仅需6分钟。
去年11月,国致科技研发的混凝土质量特种检测机器人,在瓮马铁路湘江特大桥项目中顺利完成检测实验,这是国致科技在自动化机器人研发领域取得的又一次新突破。
据介绍,常规的桥梁、隧道竣工后,需要专业人员手持设备在搭载好的可移动脚架或小车上,行至随机的点位,对建面的混凝土及钢筋情况进行检测。而无人机混凝土检测机器人在检测过程中,能飞行至检测面,如遇桥墩还可由飞行改为贴面爬行,节约人力、提升效率的同时,还加大了检测的覆盖面,杜绝了因为点位检测不全面造成的风险。
如今,无论是在建的金仁桐高速,还是刚开通不久的贵南高铁、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都有国致科技机器人“军团”的身影。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无人机混凝土检测机器人、造楼机巡检机器人、建筑面喷涂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等12款智能终端设备产品均已成功上市。下一步,国致科技还计划同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围绕智能机器人领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孵化基地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 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