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7日,中银消金年内在银登中心已累计挂牌42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累计拟转让金额约67.39亿元
《中国科技投资》张婷 龙秋月
6月7日,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在银登中心连发八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6月5日、5月31日,中银消金刚在银登中心连发九期、八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招商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7日,中银消金年内在银登中心已累计挂牌42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包括招商公告),累计拟转让金额约67.39亿元。中银消金在加大不良资产转让力度背后,或与不良率抬升压力有关,2023年末,公司不良贷款率升至近三年的新高,达3.47%。
今年5月,中银消金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以下简称“24中银消费金融债01”),规模为15亿元,发行利率为2.37%,债券期限为三年。联合资信在对“24中银消费金融债01”的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评级报告”)中指出,2023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上业务余额为449.59亿元,占比为62.49%,线上合作平台包括蚂蚁消金、美团、字节、360等,对互联网平台主要以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进行返佣结算。值得注意的是,联合资信亦指出,中银消金公司线上业务对合作平台的依赖度较高,自主获客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加速甩卖不良资产
6月7日,中银消金在银登中心再次连发八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2024年35期-42期)公告。
6月5日,中银消金在银登中心连发九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竞价日在2024年6月20日-21日。具体来看,中银消金此次转让的是2024年第24期至第3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项目,交易基准日均为2024年4月8日。九期项目共涉及1.51万笔贷款,按贷款五级分类均被划分为损失类,未偿还本息总额合计约18.79亿元,合计起拍价总额为7224万元。债务人均为个人,贷款类型均为个人消费贷,资产包中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均在1200天以上,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均在45岁以上,地域来源为河北、广西、海南、福建等地区。
*中银消金发布多则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截图自银登网
5月31日,中银消金在银登中心披露了2024年第35期至第42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未偿还本息总额合计约5.09亿元,债权基准日为2024年5月9日、15日,预计竞价日期为2024年6月中旬。债务人均为个人,贷款类型均为信用类消费贷。中银消金在资产亮点介绍中提及,客户均为银行存量客户、欠款件均小、可联率高;全部债权均未诉讼、处置空间灵活、管辖选择多样;资产包中债务逾期时间仅105天、清收空间大、处于债务追讨黄金期等。
截至6月7日,中银消金年内已累计在银登中心挂牌42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包括招商公告),累计拟转让金额约67.39亿元。2023年,中银消金仅挂牌4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逾期本息金额6.41亿元。近年来,中银消金保持较大的不良贷款核销、清收处置力度,2021-2023年,中银消金分别核销不良贷款26.07亿元、54.94亿元、58.62亿元。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亦指出,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良贷款转让有所提速,或与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不良资产增多等因素有关。
2023年末,中银消金的不良贷款规模达24.95亿元,较去年末增加7.67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近三年的新高,达3.47%;拨备覆盖率由2021年末的321.27%下降至231%。2021-2023年,中银消金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34%、13.68%、12.24%,呈逐年下降趋势。中银消金在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中银消金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的募集公告(以下简称“债券募集公告”)中亦提及,信用风险是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责任的风险。公司信用贷款占比较高,一旦借款人无法清偿,公司无法向保证人追偿或处理抵质押物,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坏账风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中亲农有限公司总裁支培元在接受《中国科技投资》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银消金近期在银登中心连续发布多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涉及金额庞大且项目数量众多。这一行为可能反映出公司在积极优化资产结构,减轻资产质量压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在资产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处置难度角度分析,此次转让的不良贷款项目主要集中在损失类贷款,且未偿本息总额高达18.79亿元,显示出较高的回收难度和潜在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风险评估趋于谨慎,因此,这些项目的成交折价率可能面临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资产处置的复杂性和挑战。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亦向记者表示,首先,从金额上看,未偿还本息总额合计约18.79亿元,起拍价总额为7224万元,相当于打了较大的折扣,可能反映了这些不良资产的质量相对较差,收回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其次,这些贷款在五级分类方面均被划分为损失类,说明消金公司已经认为这些贷款存在很大的损失风险,这也会增加投资者的顾虑。最后,考虑到债务逾期时间较长,可能已经经过了多轮催收仍无法收回,这也会增加不良贷款转让的难度。
自主获客能力有待提升
债券募集公告介绍,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银消金在监管的指导下,公司抢抓互联网平台整治下的业务溢出机遇,加快推进线上化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线上业务占比过半,线下业务线上化改造也初见成效。2023年末,中银消金线上业务余额449.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24%,占总贷款比重为62.49%。
据介绍,线上业务一般金额较小,不超过1万元,期限1年以内,定价(综合息费)不超过年化24%。线上业务主要分三种产品,线上信用贷依靠头部互联网平台公司导流获客,发放信用贷款;商户贷通过教育类、培训类机构的消费场景获客,发放场景消费贷;中行联动通过中国银行(601988.SH)各省分行营销,引导客户通过中行APP申请公司产品,发放信用贷款。
线上贷款中,中银消金主要依靠合作的多家互联网平台获客。债券募集公告显示,2023年末,中银消金与借呗、美团、360、头条四家平台合作的贷款余额分别为102亿元、117亿元、55亿元、85亿元,合计占线上贷款比重为79%,占总贷款比重约为50%。联合资信在对中银消金的评级报告中亦指出,整体看,中银消金业务模式已转为以线上业务为主,其中,非自建渠道业务占比相对较高,自主获客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债券募集公告披露,2023年末,中银消金资产总额为748.16亿元,同比增长16.17%;发放贷款及垫款670.75亿元,同比增长16.05%。2021-2023年,中银消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3.45亿元、67.58亿元、78.5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53亿元、6.32亿元、5.37亿元。2023年,中银消金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然而,中银消金的净息差却呈现出上涨态势,2021-2023年,中银消金净息差分别为13.17%、13.7%、14.33%。
对此,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平台分会副会长高泽龙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分析表示,中银消金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率升至新高,增加了信用成本,需要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侵蚀了利润。拨备覆盖率的下降意味着为应对未来可能的信贷损失而预留的资金减少,这不仅影响了财务稳定性,也可能因满足监管要求而消耗了部分利润。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限制了公司的放贷能力,可能迫使公司提高资金成本以吸引外部融资,增加了利息支出。在努力催收不良贷款和提升风控体系的过程中,公司的运营成本可能有所增加,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科技投入和法律费用。此外,消费金融市场日益激烈,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中银消金可能不得不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贷款条件,如更低的利率或更宽松的信用条款,这直接影响了其净息差和利润空间。尽管净息差上涨显示出公司在资金成本控制和贷款定价上的一定成效,但可能不足以弥补上述提到的其他负面因素对利润的影响。
针对中银消金转让不良资产以及业务经营模式等问题,记者致函中银消金,截止发稿,尚未获得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