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观星问天将有新的“千里眼”,通过捕捉太阳风的流动,分析太阳系内广阔的行星际空间“晴雨表”。5月10日,“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的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IPS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标志着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
太阳的上层大气会源源不断地射出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这些带电粒子速度极快,通常会超过声速,太阳风“刮”过的地方,便是行星际空间的范围。而人们对空间天气的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离不开对太阳风的精准观测。从太阳大气爆发到行星际空间传播,再到地球空间响应,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IPS望远镜就聚焦这个链条的中间纽带——行星际闪烁监测。它可以通过探测天文致密源的射电辐射,感知太阳风湍流引起的流量闪烁信号,遥测行星际太阳风的径向速度和密度变化。
子午工程IPS望远镜是我国首台专门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射电望远镜,设备采用一主站两辅站的协同联测方式,分别部署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明安图主站、伊和高勒辅站、乌日根塔拉辅站。3个台站之间的两两连线近似组成等边三角形,站间距约200公里,能在327、654、1400兆赫兹3个频段,对宇宙极弱瞬变射电信号实现高灵敏度捕捉。其中,主站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抛物柱面射电望远镜,由3排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0米的抛物柱面天线组成,天线口径、噪声温度、探测灵敏度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望远镜由我国自主研制,项目建设团队突破了巨型可动抛物柱面天线的高精度同步控制、观测数据驱动的行星际磁流体数值层析建模等核心关键技术。此次工艺测试表明,IPS望远镜具备了对行星际闪烁信号的连续探测能力,一主站两辅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初步设计要求。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例天文大规模相控阵列接收系统,在影响望远镜的核心指标——系统噪声与灵敏度的关键器件与环节方面,已实现芯片级到系统级研制的全面国产化。
IPS望远镜将填补我国行星际日常监测的盲区,逐日遥测行星际太阳风速度,捕捉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的动态传播过程,尽早为我国行星际空间天气预报提供自主的原始观测数据和定量数值预报产品。
当前,大科学装置已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子午工程二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全国16家单位参加建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子午工程二期将大幅提高我国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保障服务能力,将为加快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建设航天强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