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归来!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各项气象任务顺利执行!
创始人
2024-04-12 09:02:52
0

原标题:“雪龙”归来!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各项气象任务顺利执行!

4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停靠山东青岛 来源:人民网

这是中国首次派出“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3艘船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除了开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研究以及相关国际合作等工作以外,建设中国南极秦岭站是本次南极科考的亮点之一。

气象部门共有4名队员出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朱孔驹在完成“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与“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两项南极内陆考察任务后,随“雪龙”号回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雷、河北省气象局的叶正谦和浙江省气象局的王灵章则将在中山站、长城站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

朱孔驹介绍,南极内陆科考队于2023年12月16日向内陆出发,2024年2月15日返回中山站,在内陆生活共62天,完成对中山站出发基地、泰山站、昆仑站和冰穹A地区的气象科考。

2023年12月16日,南极内陆科考队向内陆出发前合影 拍摄:祁腾民

围绕“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任务,气象科考队员在Panda-800、格罗夫山地区新架设两个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并对沿途气象站进行检修,扩展自动气象观测的范围,提升站网监测能力。在内陆行进期间,气象科考队员利用地物光谱仪,测量不同雪面的光谱反射率及表层雪面硬度,研究内陆冰盖积雪特性;利用无人机和探空气球对沿途气象站周边进行大气垂直廓线测量。

2023年12月25日,朱孔驹在维护加固panda-700气象站 拍摄:李雪璟

围绕“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 任务,气象科考队员通过采取仪器在线连续观测、气瓶采样及无人机大气廓线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相关大气成分观测试验,进一步探讨南极内陆大气成分特别是温室气体长期观测的技术方案。其中,在泰山站,气象科考队员通过远程卫星传输和搭建恒温机柜的方式,尝试在南极内陆低温无人值守环境下开展长期的温室气体及近地面臭氧连续观测试验,成功实现观测数据的远程回传,验证了在南极内陆实现无人大气环境观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湖北卫视力荐AI新品:TOUT... 近日消息,湖北卫视将通过抖音官方账号【湖北卫视好物甄选】、全新节目《AI 热搜榜》《AI 相对论》,...
极氪9X技术发布:中国豪华SU...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瑛 7月9日晚,一场技术发布会,5颗激光雷达,双Thor-U芯片,900V高压...
浩利丰取得一体式紫铜消音器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武汉浩利丰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一体...
人保再保发布行业首个《新能源汽... 2025年6月,在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技术引领,共创未来”技术论坛上,公司正式发布了行业首...
SpaceX第七次载人飞行Cr... 2025-07-11 09:20:55 作者:狼叫兽 NASA 与 SpaceX 近日正式宣布,...
我科研团队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刘北明教授联...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全...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主办方供图) 7月10日,“长江首城宜创汇”协同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项赛总决赛在...
正海磁材: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有望... 今年以来,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上游原材料的稀土永磁行业也备受市场关注。 日前,正海磁材(3...
原创 百... 2024年,我选定一个题材,用100台国产老相机拍摄100个胶卷。然后把相机送给有缘人(也就是进入我...
淄博:三大赛道支撑装备制造业突... 回首过往,淄博制造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在深厚工业底蕴的滋养下,淄博装备制造业这个已有百年底蕴的产业,...
航宇科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航宇科技(688239)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真相来了|网传太阳能板释放有害...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6.8亿千瓦,同比增长15.7%。日...
消息称黄仁勋下周到访中国:特供... 来源:快科技 快科技7月11日消息,H20被禁止向中国厂商禁售后,黄仁勋可能是最着急的人,不过现在看...
叮当健康智能售药机进驻中央民族... “这个24小时售药机真是太方便了“,中央民族大学(丰台分校)一名正在自助购药的学生表示。 日前,在北...
西樵做小程序的公司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程序作为一种轻量级的应用工具,已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实现业务拓展、提升...
123 光年外的天枢星,人类未... 朋友们,咱今儿聊聊北斗七星里的天枢星。这星星可有些年头了,大概 2.8 亿年前就诞生啦,离咱们地球约...
全球最快!中国科大首次实现 记者7月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毕国强、刘北明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
检索增强生成(RAG)为何在今... 在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种名为检索增强生成(RAG)的方法正在成为帮助模型获得精准结果的关键途径。 ...
韩媒感叹:全球百大顶尖人工智能... 【CNMO科技消息】近日,韩媒援引最新研究表示,全球前100名顶尖人工智能(AI)科学家中,半数为中...
智创未来|我校与网易互娱SON... 7月9日上午,网易互娱音频总监吴盛强一行赴我校调研交流,我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出席座谈会。 陶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