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视角下的航天员如何保持健康?一文了解→
创始人
2024-04-10 06:35:05
0

原标题:太空视角下的航天员如何保持健康?一文了解→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健康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空间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各种影响不容忽视,如何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成为航天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在飞行任务期间,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如何进行?医监医保工作怎样开展?空间站上有哪些医学监测“神器”?面向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航天医学保障将面临哪些挑战?

航天员日常在轨健身有妙招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微重力环境下,人体会发生很多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肌肉、骨骼和体液的变化,包括肌肉和骨骼失去负荷、心血管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血管问题和免疫系统失调等。为了应对太空环境中的健康挑战,航天员需要采取一系列健康管理措施。

为减轻上述长期在轨生活的症状,航天员每天需维持至少1~2小时的身体锻炼,以对抗微重力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为此,空间站内设置有专门的锻炼区,为航天员量身打造“太空健身房”。其中,天和核心舱配置了太空跑台,问天实验舱配置了太空自行车功量计,帮助航天员进行四肢及躯干锻炼,梦天实验舱配置了微重力抗阻装置,航天员可以进行划船、深蹲、硬拉等基本体能锻炼动作。此外,空间站内还配备弹力带、腕力球等设备,保障团队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太空保健操。航天员通过在轨锻炼训练,可以有效防止心脏、骨骼肌质量下降和呼吸功能降低,还可以增加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航天员使用太空自行车开展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航天员使用弹力带锻炼

航天员使用微重力抗阻装置锻炼

除了使用多样化的健身器材和设备,航天员日常需要经常穿着失重防护服进行舱内活动,失重防护服也被称为“企鹅服”,内部有很多弹性带,航天员穿上后通过弹性力的作用,使肌肉感到紧张,帮助航天员对抗失重环境对肌肉的不利影响,这种防护措施是空间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障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健康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失重防护服内部展示

飞行任务期医监医保有准则

飞行任务期,是指航天员准备到发射场参加航天飞行之前一段时间到飞行及飞行之后一段时间的总称。在飞行前,医监医保人员会对航天员实施更加严格的健康管理,根据任务特点,加强营养供给,严格作息制度,制定传染病预防三级隔离制度,防范伤病,避免非战斗性减员。同时,对每一名航天员均进行动态医学跟踪,定期实施医学检查,并进行医学鉴定,明确给出每一名执行任务前的航天员健康状况结论,最终实施飞行当天的医学放行。

在飞行过程中,医监医保人员会实时监测航天员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生理指标,并与航天员定期通话,通过对航天员的主观感觉、客观指标,判断航天员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倾向,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出舱活动及飞行中航天员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制定相应预案,对飞行中航天员的不适症状或伤病提出医学处置意见,实施在轨医学支持,从医学角度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良好的工作效绩。

飞行任务中的医学监测难度大,主要依靠遥测、航天员的自测与互测以及通信系统传送设备监测到的信息数据。2016年,我国首个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得到验证,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的协同会诊为航天员未来长期在轨驻留提供健康保障。此次远程会诊中,乘组将生理参数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医监医生根据航天员的检查数据和通话资料与医院专家进行沟通,最后把诊断结果和处方上传给航天员,实现天地远程会诊。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科普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实验

现阶段,中国空间站已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核心舱内设置了“医务室”,即医监医保区,能够完成对航天员心电、呼吸、血压等常规检查及各器官功能的监测,配备了急救药品、创伤处理装备等基本应急医疗设备,针对心脏急症、四肢骨折等症状也有应急治疗手段,并且能通过天地远程医疗会诊进行远程心理诊疗。同时,医监医保人员建立了完善的航天员在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机制,航天员一旦发生疾病,就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医疗处置。对一般疾病力争在轨治愈,不必应急返回;对急病,通过紧急处置,使其稳定或减轻,从而减少返回的风险。

航天员在轨进行身体检查

航天医学监督设备有功效

航天医监设备是为满足航天员医学监督需求而配置的专业设备。其中,在轨医监设备安装在载人飞船、舱外服、空间站等各类在轨航天器中,主要用于航天员各类医学信号的检测、采集、存储、显示与传输,进而通过在轨航天器的通信系统下传地面。

从飞行乘组进入载人飞船起,医监医保团队就能通过与飞船连接的穿戴式监测装备,及时掌握航天员任务期间的心率、体温、血压、呼吸等重要生理指标。当飞船在返回过程中进入黑障区,信息发生中断时,装备上的采集与储存模块会将信息数据存储下来,方便地面人员进行分析。

穿戴式监测装备

为应对空间站任务期,航天员在轨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空间站内配置了多种医监设备。在心血管功能监测方面,配备了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血压Holter、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超声诊断仪;针对长期飞行造成的骨丢失问题,配备了骨丢失对抗仪,通过在轨对骨液流的震动刺激,引发细胞相互作用,达到对抗骨丢失的目的;在急救设备方面,配备了心肺复苏器、除颤仪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这些“神器”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持。

自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后,地面科研人员需要掌握的航天员身体数据从4项增加到了17项之多,但如果按照地面标准,这些设备会占用大量空间。因此,在空间站使用的医学诊疗设备必须满足小型化、集成化的要求。例如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就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设计,能够采集静态、运动状态、急救状态及24小时动态模式的12 导心电信号,既能有效为航天员提供服务,又节省了宝贵的在轨空间。

中国传统医学的在轨应用是航天医学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四诊仪在空间站任务中的首次运用,让中医经典的“望、闻、问、切”诊疗手段在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得到实现;便携式穴位刺激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使用方便等优点,通过“针灸上太空”,航天员可以在空闲时间针对不同身体部位进行理疗放松,我国传统医学精髓正不断冲出地表,奔赴宇宙。

航天员使用中医四诊仪进行诊疗

目前空间站上使用的医监设备,都是依照空间站运行寿命来设计的,随着空间站应用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技术团队也将不断对在轨医监设备进行升级和迭代。

未来航天医学保障体系有挑战

在全球首部太空实拍电影《挑战》中畅想了未来太空手术的场景,影片讲述了一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期间突发疾病,无法立即返回地球接受治疗,一名女医生临危受命,飞赴国际空间站展开救援行动的故事。尽管自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尚未发生过此类紧急医疗事件,但该电影创造性地选取这一角度,预示着随着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推进,航天医学保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首先,长时间的太空旅行可能增加对骨骼、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负荷,深空环境中的高辐射可能对航天员的健康产生更大影响,需要建立更完备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其次,深空探测任务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如何有效管理航天员的心理压力,保持其心理健康,也是未来航天医学保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在深空探测任务中,航天员与地球距离更远,救援行动更加困难,如何有效提供紧急医疗援助和远程医疗支持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因此,面向未来复杂性、特殊性更高的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需要加强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在轨监测手段、发展在轨自主医学处置能力,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促使我国航天医监设备技术向轻量化、智能化、低负荷、高集成度、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以适应未来航天医学监督任务需求。同时,要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确保最终入选的航天员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强化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以及对先进航天医学设备的熟练使用。

航天员健康管理是保障航天员身心健康、推动太空探索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航天医学将持续融合科技前沿,为航天员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健康保障,为太空健康管理注入新活力,引领人类迈向更加广阔的太空探索之旅。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彭博社:苹果新款Vision ... (映维网Nweon 2025年07月10日)根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苹果即将在今年发布的升级版Ap...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 本报北京7月9日电 (吴月辉、刘珈如)7月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
2kW下效率高达97%!港晟图... 前言 当前,高功率电源在效率、散热与体积方面正面临重重考验。尽管升压 PFC+LLC 拓扑已被广泛...
北大学生选择武汉创业 专注智慧... “明天,我们一起去工厂里走一遍流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净空空间利用得更好……”6月30日,在湖北浩蓝智...
新 AI 模型助力更准确预测心... 转自:科普中国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多模态人工智能(AI)模型,能显著提高识别心源性猝死高风险人群...
工会数智化核心基础设施“工会智... 在7月3日召开的全国工会数智化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工会智脑”正式发布。 “工会智脑”由大模型算力...
华为又一重大发布!引领酒店行业... “ 华为发布星河AI酒店网络解决方案,将重塑酒店业数智化标准 在当今数智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
AI狂欢,网站末日来了!互联网... 新智元报道 编辑:KingHZ 【新智元导读】谷歌上线AI摘要功能,表面上让搜索更高效,背后却在悄...
罗马仕之死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梦得 席卷充电宝整个行业的风暴,似乎“罗马仕”受伤最为...
有感觉吗?今天是地球有史以来最... 【圣路易时报讯】2025年7月9日,地球迎来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据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机...
北上 | 来自铁路上的他们! 白山黑水间,青春热望与北疆辽阔相遇。这片土地以包容开放姿态,托举青年理想,而青年正以滚烫赤诚回应时代...
从太空轨道到未来神话的伦理危机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工智能、宇宙移民与生命工程的讨论已从专业学界延伸至公众视野,技术如何改变生命...
AI浏览器新挑战:Perple...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一场关于如何重新定义上网体验的商业竞争正悄然升温。近期,备受瞩目的美国AI...
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三步走... 近日,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智元机器人拟入主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这一消...
蓝海视界取得CELL双工位检测...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蓝海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C...
“双轮驱动”打通 页岩油开发的... 新的成就标志着新疆油田在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彰显了开发者们齐心协力“把这件事干成”的坚...
格力申请一种BMC材料组合物等...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珠海格力新材料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
中银国际:产业催化在即 重视A... 智通财经获悉,中银国际发布研报称,AI眼镜、AI手机等AI端侧产品正在进入加速落地期,国产消费电子龙...
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 近日,2025年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名单发布,威高采血耗材有限公司入围。作为国内采血耗材...
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创一毫秒新... 新华社赫尔辛基7月9日电(记者朱昊晨 徐谦)芬兰阿尔托大学8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将超导量子比特的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