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直连卫星通信领先全球,中国运营商干得漂亮!
卫星通信今年大火,主要是被新款国产手机带动的。Mate 60 Pro让人们知道了手机还能玩卫星,在一些偏远地区,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拨打卫星电话来与外界联系。手机直连卫星通信真正实现在我国领土领海的信号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给人们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这是我们国内用户的福音,也让一众外国网友羡慕不已。下面我就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谈谈对卫星通信的理解。
目前,针对民用领域,我们国内有两大卫星体系,一是大名鼎鼎的北斗卫星,二是新晋网红天通卫星。既然我们谈通信,就是要实现双向的沟通,能发出信息,也能接收信息,而且信息量要足够大,可以持续传输。从这个需求出发,北斗卫星和天通卫星的差异就来了。
北斗卫星共有56颗卫星组成,据悉目前有45颗在运行,覆盖全球,分布在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它对标美国的GPS。北斗卫星对我们一般消费者来说主要用于定位基础能力,依托芯片及终端功能,由百度、高德等应用提供位置服务。短报文服务是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一种短消息服务,它以北斗卫星为中继,将用户发出的短消息传递给目标用户,以北斗二号为例,单条信息容量120汉字,发送限时分别为1分钟(限制)、5分钟、10分钟,从消费角度看我觉得北斗的短消息不能称为通信,可以叫做一种应急的服务。
通俗地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卫星通信需要三步:一是要有合适的卫星,二是要有接收卫星信号进行通话和上网的终端设备,三是要有传输信号和进行通信计费的电信运营商。
目前,能够实现完整的移动卫星通信服务链条的,国内只有中国电信这一家运营商,当然了,并不是有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手机后,中国电信才具备该能力,而是中国电信一直具备该能力,中国电信还有自研的天翼铂顿S9 5G卫星双模手机等终端加持,卫星通信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有网友可能会提出疑问,通信卫星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生产,而且也有火箭可以发射,那么,组建一套卫星通信系统其实并不是太难啊?网友说得有道理,发射几颗通信卫星,然后使用相应的终端连接这些卫星没问题,但你连接后只能点对点地进行通信,没法和亿万手机用户之间随时随地的通信,那有何意义,巨额成本呢?而天通卫星可以,这就是中国电信强大的地方。
天通卫星的通信的原理并不复杂,我通过咨询内部人士了解如下:
外呼时候,比如我们使用相应的手机或专用终端拨打某个电话(不区分运营商)进行呼叫,与卫星建立连接,卫星将呼叫信息转到地面站,地面站的设备与中国电信的电话系统对接,根据对方电话号码的区域注册信息,电话被转到对方进行接通。
接听时候,比如某个普通电话号码(不区分运营商)拨打到我们手中的卫星电话号码(这个号码只能是中国电信的号码,因为只有中国电信可以开通卫星通信服务),中国电信的系统会判断出要呼叫开通卫星功能的号码,当这个号码目前不在电信地面网络的覆盖范围内时,电话将被转到卫星地面站,由地面站把通话送到太空中的天通卫星,天通卫星再去呼叫接通我们手中的卫星电话号码。
为什么天通卫星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双向通信而北斗不行?
两种卫星从设计上就有明显区别,应用的方向大相径庭。北斗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再讲一下天通。天通卫星具备双向卫星话音通信、短信收发以及短数据传输能力,它有3颗同步轨道卫星,在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覆盖国内领土、领海以及周边国家。天通一号卫星系统由中国电信独家运营,之前一直在海洋、森林、沙漠、高山等无地面信号覆盖地区,以及在应急场景下,为用户提供全时空、全天候、安全可靠的卫星通信服务。这次手机端的落地,意味着中国电信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地面蜂窝网络业务与卫星网络业务融合一体运营的电信公司,其背后是中国电信前瞻性的眼光和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
据了解,自2021年10月份中国电信启动了大众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的技术可行性论证,协同多家合作伙伴突破了终端“天地多模、低功耗、小型化”的技术难题,打通原型机First Call,积极协调芯片、网络、终端等合作伙伴开展研发工作,先后突破高性能内置天线、基带射频芯片一体化小型化、卫星核心网与移动核心网拉通以及信令协议转换、用户身份统一认证业务链路端到端建立等关键技术,解决了4个方向12个问题,提交27项专利申请,最终实现了大众消费级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传统的运营商能够在科技创新上做出这样的突破,实现了该领域在全球的领先,非常难能可贵,中国电信这次的“独家”身份值得称赞,也为国内消费开辟了新大陆,很多人是冲着卫星通信来换手机的。
我觉得卫星通信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从目前基础的通话、短消息到大带宽的卫星互联网是个趋势,除了卫星手机会普及,新能源汽车也将是主要应用领域,这些都会成规模发展,还有就是服务于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为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居民提供卫星服务等等,这将成为我们国家信息终端、智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抓手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