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怪不怪?2005 年天文学家发现阋神星的时候,一开始都以为这玩意儿能当太阳系第十颗行星呢 —— 毕竟它比当时公认的冥王星还大,质量也重了快三成。结果呢?没两年功夫,不光阋神星没挤进行星队伍,连冥王星都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俩人一块儿成了矮行星。这到底是为啥啊?
我记得第一次看阋神星照片的时候,还以为是块脏雪球呢!后来才知道,它跟冥王星差不多,都是冰和岩石混在一起的大家伙,就是离太阳太远了 —— 远到啥程度?大概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九十多倍,绕太阳一圈得五百多年。你想想,从明朝到现在,它还没跑完一圈呢!而且它不在柯伊伯带里,是在更外面的离散盘,那地方全是太阳系形成时剩下的 “边角料”,上亿个小天体在那儿飘着,阋神星就算个头大,在那儿也不算特别起眼。
最逗的是当年的争议。2006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开会,本来是想给阋神星一个名分,结果越讨论越乱。有人说既然阋神星够格,那柯伊伯带里还有好几个差不多大的天体咋办?比如那个叫妊神星的,还有鸟神星,总不能都算行星吧?最后干脆定了个新规矩,说行星得满足三个条件:绕太阳转、自身引力能让自己变成球形、还得能清空轨道上的其他天体。阋神星前两条都满足,可第三条就不行了 —— 它轨道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小天体,根本清不干净。
哎对了,后来 “新视野” 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又测出点新数据,说冥王星直径其实比阋神星略大一点,大概 2370 公里,阋神星是 2326 公里左右。但质量还是阋神星更重,这就有意思了 —— 好比俩箱子,一个看着大,一个摸着沉,结果都不算 “标准行李箱”。我有时候会想,要是当初先发现阋神星,会不会冥王星一开始就不会被当成行星?毕竟天文学这东西,很多时候就是 “先到先得” 的规矩,冥王星占了七十多年的行星名分,最后还是因为阋神星的出现,才让天文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义问题。
还有个冷知识,阋神星有个卫星叫阋卫一,天文学家还想用它们俩来研究量子引力呢!说因为阋神星离太阳太远,引力环境简单,能更清楚地观测轨道变化。不过这都是挺专业的东西了,咱普通人听个热闹就行。我倒是觉得,不管是行星还是矮行星,这些遥远的天体都挺神奇的 —— 它们就像太阳系的 “老古董”,藏着四十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秘密。
现在柯伊伯带里已经发现了上千个天体,估计直径超过 100 公里的就有七万多个,总质量能有地球的五分之一。你说要是按以前的标准,这不遍地都是 “行星” 了?所以当初降级冥王星、不给阋神星行星名分,其实也有道理,不然行星列表得越来越长,最后都没法记了。
有时候我会对着星空瞎琢磨,宇宙这么大,说不定在其他恒星系统里,人家的行星定义跟咱们完全不一样呢?也许人家就把阋神星这样的天体算行星,毕竟 “清空轨道” 这个条件,本身就带着点 “人类中心主义” 的味道。不过想归想,科学研究还是得有统一标准,不然各说各的,就乱套了。
最后跟大家聊个有意思的:阋神星的名字来自希腊神话里的不和女神,你看它这命运,还真挺符合这个名字的 —— 因为它的出现,引发了天文学界关于行星定义的大争论,最后还把冥王星拉下马,可不就是 “不和” 嘛!你们觉得,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发现,让天文学家再次修改行星定义?要是阋神星哪天突然被 “平反” 成行星了,你们会觉得意外吗?评论区跟我说说你们的想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