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环节——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成果能否“落地生根”,离不开技术与需求的紧密对接。
为让科技成果“转得快”“转得好”,贵州不断创新科技政策协调机制,深入探访创新主体技术发展需求,剪断阻碍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细绳子”,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融资机构等多重力量相互交融、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畅通转化渠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需求引领 谋划产业布局
航空航天用紧固件结构设计、精密制造、表面处理,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生产技术,钛基合金、硬质合金制造技术,酱香型白酒真实属性精准鉴别技术,多种特性的半导体部件制造及工艺等技术……
遵义高新区生产场景
在贵州省科技厅主办的中南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要素对接活动上,遵义高新区发布40余项技术需求,涵盖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健康医药、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为推动技术合作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们持续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遵义高新区科学技术处处长汪玉龙介绍。
遵义高新区生产场景
依托梅岭电源、容百锂电、志喜科技等企业,遵义高新区通过“科技入黔”引入省外先进技术团队,建成了以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个,形成了以先进金属材料和新型能源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此次对接活动,黔南高新区认真比对专家研究领域和技术成果,结合福泉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湿法磷酸生产伴生硅、碘资源利用、钛化工副产七水硫酸亚铁与磷化工耦合一步法生产磷酸铁、磷石膏高附加值利用、钡渣资源化利用、磷化工+湿法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等5个方面的需求。”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事务办正科级专员胡德庚介绍。
黔南高新区位于素有“亚洲磷都”美誉的福泉市,现有探明磷矿资源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达30亿吨,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之一。为此,黔南高新区将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加强与行业领域内顶尖院校科研团队合作,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发展质效。
黔南高新区工业园区
“希望通过‘科技入黔’,邀请专家团队对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帮扶,有效解决企业在生产工艺、固废处置、上下游配套等方面困难,加快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胡德庚说。
据了解,贵州已6年实施“千企面对面”服务工作,每年组织全省科技管理部门走访科技型企业,收集企业的创新需求,整理成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并以指南形式发布。
今年以来,全省科技成果普查对省内20所省属本科院校、71家科研院所、27家市场化方式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各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摸底调查。首批筛选的311项成果通过“贵州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贵州省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发布,旨在疏解贵州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堵点,促进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政策协同 对接人才技术
“全固废新型建筑材料处理技术,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和非金属等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石油焦等燃料废渣以及冶炼废渣、建筑垃圾、水处理污泥、工业粉尘等工业固体废渣,为主要原料,针对各类工业固体废渣的化学组成与物相特点,实现工业废渣的最佳组合、最大化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全固废或以工业废渣为主要组成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技术与方案……”对接活动现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卢安贤对最新科技成果进行推介路演。
中南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现场
卢安贤介绍,贵州优势产业与中南大学特色学科高度契合,中南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贵州省发展需求,以更务实举措、更高效互动巩固好发展好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科合作、技术应用、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快把双方合作共识转化为合作实效,更好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希望能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并营造良好的法律和市场环境。”卢安贤说。
卢安贤说,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创业投资,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风险。希望贵州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确保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不受侵权等行为的影响。
中南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现场
据了解,2016年,中南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6月16日,中南大学与贵阳签订了《中南大学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技术与需求的“双向奔赴”。
为引入省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先进成果,积极推进“科技入黔”助力贵州创新发展,贵州已经与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协议,进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通过搭建贵州省技术交易市场、加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协同支持成果转化等举措,提供全周期、全过程、一站式创新服务。
金融联动 赋能科技创新
在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共有4条生产线,每条线上配有2个大型原料罐。通过有机溶剂的二次加工,通过计量罐转到混合釜进行搅拌混合,每天的成品产量15到18吨左右,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量生产。
过滤、检测、配比、混合……通过一系列工序,锂电池电解液成品便可灌装入库、走下生产线,分销迈向西南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等地区。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项目开工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明星介绍,公司是一家从事锂电池电解液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型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储能、5G基站、3C数码电子等领域。
2017年,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目前贵州省产能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建成一期4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20000吨电解液,总投资1.3亿元,占地约2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公司‘加码’布局电解液上游添加剂产能,完善纵向一体化布局,以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稳定发展,提高自供率、降低材料成本,提升公司竞争优势。”邹明星说,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所需电解液的配方,尤其是添加剂技术迭代更新不断,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已成为行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所在。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然而资金成为困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子”。在了解到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后,获得省科技厅与邮储银行探索的首批“成果转化贷”,为公司送来了技术和资金的“及时雨”“定心丸”。
通过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电解液添加剂配方”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拟新建一条年产5000吨电解液的生产线。该笔“成果转化贷”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800万元,申请成果转化贷700万元。目前,自筹资金已全部到位,“成果转化贷”相关手续已通过邮储银行评估,即将放贷。资金到位后,将全部用于该条生产线的建设。
项目预计2024年5月完成建设,正式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2023年11月,兴锂二期正式开工,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液生产总部基地,投产后预计总产值可突破10亿元。
贵州兴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今年以来,省科技厅通过建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机制等,剪断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建立科技金融协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让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赋能三次产业成效明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