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米汽车而战。”
从当时身患感冒,说话都费劲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喊出这句话后,小米造车的路已经走过了漫长的1000天。
其实在这三年里,外界对此一直充满了好奇,在中国电车洗牌接近尾声之际,小米汽车进场,能够靠什么在这条被公认为近年来最残酷的赛道上站稳脚跟?
就在今年,小米汽车的各种消息已经扑面而来。虽然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将在12月28日召开技术发布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汽车即将完全揭开神秘面纱,雷军在微博中强调,“这次只发技术,不发产品。”
事实上,由于各种路透和信息泄密,以及来自工信部官网的车辆备案信息,小米汽车已经有大量产品信息曝光,其中包括电池方案、电机配置、续航能力乃至外观设计等,唯一还是谜题的核心信息几乎仅剩汽车定价。
不过,相较于以上信息,小米汽车有关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的确也是其消费受众颇为关心的。例如,小米汽车的充电技术方案、智能座舱方案(尤其是手机与车机互联),以及被团队作为首要突破方向的自动驾驶方案等。
这些技术细节都尚未公布,但又被外界看作是当下小米的产品卖点。因此,尽管28日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并不发售产品,但已经可以作为小米埋头苦干超过1000天后,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特斯拉和蔚来、小鹏教会的第一课
要说造车的念头,雷布斯不比特斯拉CEO马斯克晚。
所以早在2014年前后,雷军就两次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雷军问马斯克:“10年前你为什么做特斯拉?那时电动车还没这么火,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机会的?”
马斯克回答有点装,但确实让雷军终身难忘。
马斯克说:“我从不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因为它的失败率要比成功率高得多,我只是觉得这是人类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事情,我不想苦苦等待着让别人来实现。”
从硅谷回来后,雷军感叹说: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
那一年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纪年元年,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车发展,统计显示,2014年国家共出台了16项新能源汽车政策,包括免除购置税、明确新能源汽车在新增公车中所占比例等。
马斯克还亲赴中国,完成了第一批特斯拉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随着“特斯拉旋风”席卷中国汽车市场,雷军作为有心人,看到了机会与未来。
很快,顺为资本作为联合发起人,雷军投资了蔚来汽车。2018年12月,蔚来ES6上市,雷军还到现场来助阵,并和李斌夫妇一起吃了一顿盒饭。
据后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回忆,雷军是第一个知道其想做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人,也是第一个决定投资蔚来汽车的投资人。
但那个时候,雷军还并不想亲自造车。
“不熟不投、只投人、帮忙不添乱。”这是后来他投资小鹏汽车的理由。
2017年,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也是在这一年底,小鹏汽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顺为资本出现在了小鹏汽车A1轮的投资名单中。小鹏汽车上市时,小米不仅是投资人,雷军还亲自参与了小鹏汽车上市活动。
虽然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令整个汽车行业一片冷寂。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却依然气势如虹,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00.8万辆,同比增长88.5%。
蔚来也在2018年第一次迈过1万辆的大关,老牌车企们也并未掉队,比亚迪、北汽、吉利、奇瑞等都是国内最早开始布局新能源车的企业。
很快,老牌车企转型、造车新势力崛起、特斯拉搅局,中国新能源车开始划分成这三大势力,由于定位和发展逻辑的不同,这三类车企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享受着不一样的荣光,也各自面临着不一样的瓶颈。
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车投资市场处于“寒冬期”,蔚来汽车甚至一度被唱衰“面临破产”,小鹏汽车也是风雨飘渺。当年11月,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C轮融资,这被认为是“救命钱”。
造车很花钱,不能缺钱。
这是新势力教会雷军的第一课,所以在投身汽车圈后,雷军反复对外界公开表示,小米不差钱。
靠手机赚造车钱?
在小米汽车正式量产之前,雷军必须攒钱。
11月20日,小米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实现营收708.9亿元,同比微增0.6%,实现近6个季度来首次正增长。而在此前,由于手机行业疲软,小米的收入水平已经持续下滑了一年多。
财报显示,本季度小米总收入709亿元,集团整体毛利率22.7%,同比提升了6.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实现了48.69亿元的净利润,去年同期则为净亏损14.76亿元。而按照更能反映经营状况的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小米分季度调整后净利润达到了60亿元,去除17亿元新业务费用后,经营利润达到77亿元,也创下了季度历史新高。
但是作为小米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智能手机分部带来的收入本季度依旧还在下跌状态。财报显示,本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分部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25亿元降至416亿元,该分部收入下滑主要是由于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ASP)下跌。
手机不好卖,其他生态链产品就只能成为小米硬件增长的主要动力。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91亿元增长8.5%至今年三季度的207亿元,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平板电脑、扫地机器人和智能大家电,该分部毛利率为17.8%。
但即使有新的增长点,雷军必须面对的是手机行业高增长时代的一去不返,所以在耕耘手机市场的同时,小米把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智慧出行,小米计划将“手机×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
随着“人车家全生态”浮出水面,小米造车的步伐逐渐加快。
不过由于小米汽车量产时间的临近,小米又将迎来一轮烧钱的时光。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巨大的成本投入来自车辆本身。据此前媒体爆料,小米汽车单车售价在30万元至40万元,即使按最低10万元一辆的成本计算,10万辆车的整车成本就高达100亿元。
据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在11月20日晚的业绩电话会上回应,小米汽车明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不变,并计划进行第二次冬季测试。据财报披露,本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7亿元。
作为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雷军为此下足了本钱。据财报披露,因为新增智能电动车及相关创新业务,三季度研发开支同比增加22%,累计增加9亿元。
相比之下,小鹏、蔚来、理想今年三季度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3.7亿元、29.4亿元、28.2亿元。尽管,研发总支出上小米的“付出”并未占据领先优势。但依托于充足的现金流以及前期较大的研发投入,小米已经快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复刻华为?
此前雷军曾表示:“造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竞争将是残酷的。”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和车企价格战的打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从行业竞争来看,前有比亚迪、特斯拉双寡头,后有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势力以及各大传统车企。而且,今年的市场格局仍旧围绕价格竞争在进行,面对这一现状小米的优势又在何方?
外界认为,智能手机业务上,小米长期围绕性价比下功夫,所以这一思路或许仍会沿用在小米汽车上。
但此时市场也在发出讯号,新能源汽车买方市场的关注点正在发生改变。经J.D.Power研究发现,在购车决策中,汽车质量权重为18%,排名第一,随后是汽车性能(16%)、汽车的智能化体验(14%)、汽车设计(14%),然后才是品牌(13%)和价格(13%)。
因此,价格优势无法作为一家车企长期走下去的重要支撑,小米还需要其他的着力点。
那么,雷军会不会学习已经在“造车路”上有了一定经验的余承东呢?
今年11月,问界全系交付新车18,827辆。在造车新势力中(不含比亚迪和广汽埃安),问界品牌11月销量仅次于理想和小鹏,排名全国第三。除了问界新M7之外,问界M9、智界S7也都掀起过抢购热潮。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华为系的成功在于其软件优势、硬件优势及强大品牌力,叠加超预期定价带来的火热。而小米汽车在性质上与华为近似,同样具备软件生态、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级硬件、广泛受众和性价比定价。
而相较于其他车企的各有侧重,蔚来在服务上下功夫、理想在家用理念上深挖、小鹏在智能技术上推进,小米汽车与小米其他产品形成无缝衔接,同时兼顾智能与家用两大属性,智能化体验更为突出。
当然余承东取得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相关汽车借助了华为强大的营销能力,而小米同样有着庞大的营销体系。
据国金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1月1日,小米共有小米之家1.2万家,遍布2200个县市区,实现对国内超80%县级行政区的覆盖。去除无法陈列展车的较小店面后,预计小米仍有500-600家店面可以利用。
如果参考华为鸿蒙智选的扩张,预计小米将采用新开店铺的形式扩大覆盖面积,短期或可达到800家以上,已进入新势力渠道数量第一梯队。
国金证券认为,小米汽车颇具爆款潜力,或将影响整车市场竞争,传导至上游供应链,将重构细分赛道竞争格局。伴随2024年小米汽车上市,市场中供应链龙头将获益。
就在这个月的12月17日,在央视新闻播出的《面对面》节目中,雷军面对着镜头重申了小米造车这一战略的正确性。
在他看来,小米造汽车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因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本质就是汽车工业跟消费电子工业的整合,是一个大融合,所以进入汽车行业对小米来说有挑战,但总体来说难度可控。
手机企业造车并非没有先例,但区别于华为、星际魅族,小米却走的是一条独立造车的路径。
不过即使埋头苦干超过1000天,但亲自下场造车,需要动辄百亿甚至千亿的投入,由此可见,雷军的赌性也更强。而且雷军还给小米汽车定下了一个从目前来看有点不切实际的目标——希望花15年到20年时间小米汽车能够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