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长春航展亮点纷呈,其中南天门计划展区引人瞩目。该展区今年进一步扩大,南天门计划的模型就占据了整整一栋楼,展示区人头攒动。
南天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天宫的正门,那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很经典的作品中都有出现,是连接人间与天庭的关键通道。借用这一极具特色和辨识度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含义,预示着中国对航空领域的独特设想。而相传此计划中国早有布局,也让其更具有神秘感。
按照官方的解读,南天门计划是一个航空主题科幻IP,它虚构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2043 年地球面临外太空及地壳深处硅基生物的威胁,中国启动的南天门计划,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空天战机、战术机甲等组成的体系化装备来抵御外星入侵。
南天门计划在2019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的航空开放活动上初次亮相。当时,战术机甲模型、鸾鸟空天母舰的科幻蓝图,让多数人将其视为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尤其是鸾鸟空天母舰,单级入轨高度达到42000米,翼展682米,极具科幻色彩,与现实装备存在巨大差距。
而在今年的长春航展上,南天门计划带来了更丰富、更震撼的展示。此次白帝乙型战机首次公开亮相,外形独特,未来感十足,成为全场焦点。白帝隐形战机能够在大气层和卡门线附近空域执行作战任务,飞行高度、速度远远超过现役的主流战机,承担未来近地防御和制空任务。
此次还展示了承影战术无人机甲,它被设定为一种轨道空降作战单位,既能步行,也能低空飞行,可可通过空投形式进行作战部署,飞行员能在安全的后方进行遥控作战。
此外,寒光乙型垂直起降武装通用平台也在此次航展上展出,无论是在通用性上还是在战术应用上,都具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2019年到今年,这6年时间里,南天门计划的进化速度让人刮目相看。它已经从零散的概念转化为涵盖空天载机平台、战术机甲、各类飞行器的完整体系。
鸾鸟载机平台的力场驱动装置,看似比较科幻,但实际上与我国在电磁推进领域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是我国先进航发技术的延伸。南天门计划将航空工业的技术设想,转化为可视化的概念,是对未来装备发展的一次提前预演。
目前,南天门计划已经构建了 50 万字的文本,而且虚构了 近100 件武器装备的设计图。
南天门计划已经一共展示了7款武器装备,而这仅仅只是开端,未来将有90多款武器装备正处于推进中,待完成模型或者是进行行实际的试飞之后将会呈现在大众面前,这让人十分的期待。
那么一个科幻IP真的能对装备发展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的发展历程是最好的例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虽然它是针对苏联的战略威慑构想,但实际上还包括了激光武器、太空战防御、弹道导弹拦截等一系列前沿概念。如今这些科幻设想已经转化成了美军的实战装备。
比如美国的舰载激光武器和高超音速拦截弹,都能在其中找到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子。而美国科幻电影中,可变翼战机或是能量武器,往往不是导演的凭空想象,而是军工企业和影视团队配合的成果,这让美国在装备创新上始终保持着活力。
我们中国的南天门计划也有着类似的逻辑。今年2月,中科院宣布鸣镝-22宽域飞行器完成了试飞,它具有7倍音速,能够两小时抵达全球。而鸣镝系列的研发早于南天门IP设定,而这一实际成果反过来也为IP增添了现实依据,让更多人关注到临近空间飞行器这一领域。
正是这种研发与概念传播的良性互动,驱动着南天门计划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也使其同样保持着创新活力。
我们对南天门计划知之甚少,或许有一些装备过于先进,不方便公开,又或者南天门计划目前是一个大型概念,且处于试验之中。或许到了合适的时机,它会逐步公开。
像今年的大阅兵,中国就展示出了许多先进且未曾露面的新式武器,甚至东风系列直接跳过了东风-51,直接展示了东风-61,这让国人振奋不已。一旦南天门计划成熟,相关装备形成战斗力,必将在合适的时机向公众展示,届时一定会颠覆我们的想象。
无论是中国计划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迹以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还是推出这个南天门计划都可以看出中国航天航空的眼光非常超前、有魄力,不仅防患于未然,而且精准布局、想象力丰富,未来将会形成无比强大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