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从“神秘的东方力量”崭露头角,到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多点开花,中国科技迎来“当打之年”,逐步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今年年初,一篇关于AI产业的深度解读文章《枪响在2018:神秘东方力量,为何扎堆在杭州》,这篇出自“三土城市笔记”公众号团队成员之手的作品,迅速引爆话题。
“虽然很多自媒体写了相关文章,但是作为一个立足杭州的区域城市类自媒体,我们认为相关解读受限于媒介平台,过于简单浅显,没能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三土城市笔记”公众号创始人土哥涅夫说,他们觉得有必要写一本书,完整梳理。
这一想法与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一拍即合,计划迅速提上日程。
2025年8月,一部《为何是杭州》横空出世,这部作品不仅回溯了杭州创新现象的出圈历程,还跳出杭州,详述了南京、合肥、无锡、义乌等标杆城市的差异化转型之路,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杭州这座城市如何引领科创潮流?下一个十年中国科技将驶向何方?围绕这些问题,近日,土哥涅夫接受了潮新闻的专访。
“三土城市笔记”公众号创始人土哥涅夫
【1】
不只是杭州
中国城市群的科创基因
潮新闻:《为何是杭州》这本书策划了多久,收集了哪些资料?采访对象如何确定?
土哥涅夫:这些年我们已经积累关于杭州城市建设、科创产业的大量资料,在写书的时候,主要是把以前的积累做了系统性盘点,然后根据框架结构重新梳理阐发。
采访策划和前期的资料准备基本是同步的,没有花太多时间。当时写文的小伙伴,是在AI领域有多年写作经验的资深作者,对行业内的企业情况都比较了解,甚至很多都已经采访过了。我们讨论以后,就根据章节内容选定了采访对象,后面对接的过程也非常顺利,这些企业听说我们要写这本书,非常支持,所以很快就确认了。
潮新闻:上半年有多本关于杭州科创现象的新书面世,《为何是杭州》有何优势?如何确定整本书的架构,以及“城市进化论”“创新者图鉴”“为何是杭州”“群星闪耀时”等写作主题?
土哥涅夫:《为何是杭州》相比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我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可供各地照搬照抄。书中我们提到杭州很多产业的崛起,最典型的比如阿里巴巴带动的电商产业,具有偶然性。换言之,在产业发展上,杭州具备一定经验可供参考借鉴,但是并没有形成所谓的模式。
事实上,包括杭州在内,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发展逻辑。为此,我们特地在第四章“群星闪耀时”中梳理例举了南京、无锡、合肥、义乌等4座城市的产业变迁史,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在长三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变迁逻辑。只是因为这次,把全国目光都吸引到了杭州。我们并不想捧一踩一,而是想站在一个全局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我们也有提到,站在全球产业竞争的高度,对中国来说,产业的发展是需要城市共同打组合拳的,杭州只是其中一位参赛选手。换言之,光靠杭州是不行的,需要像南京、无锡、宁波......这样的制造业强市,也需要上海这样的金融之城,大家协同发力。
所以,我想我们写作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副标题“不只是杭州”——跳出杭州看杭州,才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另外,从杭州的产业变迁史切入,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一方面,我们在讨论杭州的历史时,喜欢去聊宋韵、苏东坡等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少有人从产业经济历史的角度去聊杭州。另一方面,现在的杭州作为一个产业层面的网红城市,人们经常会谈及电商、数字经济、直播、人工智能等如何如何发达,但这不是凭空而来的,其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沿革。
我们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维度,把产业变迁讲清楚,才能够让大家读懂杭州,明白它是怎么从销金窟到工业崛起,怎么从旅游城市到互联网数字经济第一城,又从电商网红之城变身AI聚集地的。
至于本书架构的设定,也是按照上述逻辑,第一章“城市进化论”讲杭州的产业变迁,第二章“创新者图鉴”通过企业案例,让大家更加具体全面地了解杭州,第三章“为何是杭州”就是原因的深度分析,第四章“群星闪耀时”刚才讲过了,是“跳出杭州看杭州”。
特别要提及一下我们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部分讲的其实也是“跳出杭州看杭州”,讲的是从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来看杭州科创产业的价值。虽然没有单独做标题,但是包含了许多内容,具备国际化视野,值得仔细阅读。
潮新闻:《为何是杭州》很多内容都脱胎于公众号,最早为什么想要开这么一个公众号?阅读量暴增的契机是什么?在这个前后,您和团队的表达方式、观察的视角等等,有没有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平衡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受众关注的话题之间的关系?
土哥涅夫:开微信公号有一定偶然性,我曾经在文旅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经常全国各地跑,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观点看法,就把它记录下来,发在网上,出了不少爆款文。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就注册了这个公众号。
账号流量的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我们写了几篇深度的爆款文。第一篇是关于2021年杭州区划调整,在其他账号还在转发新闻资讯的时候,我们就系统梳理了杭州的行政区划演变,并分析了此次区划调整的背后逻辑及合理性,引发了一波很大的传播。
再一次就是今年初,几乎自媒体都在表扬甚至吹捧杭州时,我们并没有人云亦云,相反觉得有必要给杭州提个醒。所以写了一篇《我现在倒是有些担心杭州了》,系统地梳理了杭州近几十年的产业变迁,指出杭州虽然非常优秀,但是它的成功是有很多偶然性在里面的,并且今天的杭州,在产业及综合实力上和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还存在明显差距,提醒杭州要戒骄戒躁,也请外界不要过度“捧杀”杭州。
这篇文章收获了30多万的阅读量,这些爆款文章的出现,持续推高了我们的阅读量,目前在长三角城市区域类深度解读账号中还算表现比较好。
转变一定是有的,一开始我们主要还是聚焦杭州,后来随着影响力增大,我们经常受邀前往宁波、湖州、无锡、南京等周边城市参加活动、调研考察。在与当地政府、企业、自媒体同行的交流过程中,我们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宽阔,观察对象更加多元,这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城市,了解长三角乃至全国,从而得以站在更高的维度、以更全局、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评论每一个城市的优劣。
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平衡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和受众关注的话题。
“和读者对话”是我们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我们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读者社群,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群,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经常在群里聊一些城市热点话题,这给我们内容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大家也会对我们的内容提出表扬和建议,包括这本书出版后,不少读者非常积极地为我们吆喝,也让我们很感动。除了线上的社群,我们不定期也会有一些读者见面会、分享会的活动。平时他们有一些城市选择、志愿报考、择业置业的问题,也会向我们询问。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从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出发,来观察、写作城市类话题。这也是我们能够较好平衡这两方面的原因。
潮新闻:团队中有多少是杭州人?当初为何选择定居杭州?居住于此对大家认知杭州以及在杭州出现的科创现象有何帮助?
土哥涅夫:我们团队中真正意义上的杭州人是没有的,我因为母亲是杭州人,算是半个杭州人,其他成员都是新杭州人。
他们选择定居杭州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人是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有人是因为在杭州看了一次病觉得体验很好就留下来了;有位小伙伴在杭州待过一年,因为家庭原因回了北方,但一直对杭州念念不忘,最近又兜兜转转回到了杭州。其中像本书作者之一的大水,她从北京来了杭州以后,劝动了很多自己的发小、同学、旧同事来杭州工作生活,我们内部戏称她是民间版“杭州人才引进大使”。
这些小伙伴不仅来自天南海北,而且原先具备互联网、媒体、科技等不同行业背景,他们的陆续加盟使得我们团队拥有了更多维度的视角,对杭州及在杭州出现的科创现象也能够观察分析得更加全面。
《为何是杭州》三土城市笔记 / 2025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
由点及面
看科创森林蓬勃生长
潮新闻:《为何是杭州》中详细描述了整数科技、西湖心辰、特看科技、灵伴科技、炽橙科技五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杭州有大量覆盖不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在你观察中,这些企业是怎样被选出来的?你们对它们的调研进行了多久?
土哥涅夫:本书作者中有一位是深耕AI领域的,对这些企业很了解,这是一个背景。重要的是,当时我们想到,AI是一个涵盖行业非常广的概念,所以在选取企业时,既要聚焦AI,又要尽可能广泛地包含各个细分赛道。所以那些大爆的科技企业已经涉及的赛道、同类的企业我们这次就不选了,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批在本赛道同样非常杰出、且贴近用户端的企业,以此为读者呈现一个杭州科技创业者群像。
在这样的思考下,书中的这几家企业很快就脱颖而出了:整数智能是人工智能数据管理服务商;西湖心辰是用AI解决人的心理、情感问题;特看科技专注数字人的研发和应用;灵伴科技也被誉为“第七龙”,是做AI眼镜的科技公司;炽橙科技是做工业领域智能体的......以及华旦天使创始人花姐,是从投资人和孵化器的角度去聊杭州的科技产业发展,这样维度就比较全面了。
对他们的采访前后总共持续了两个月,但我们对这些企业的关注其实持续了好多年。有些初创公司从出现我们就开始跟进,有些甚至是从创始人还在上家公司任高管时就建立了联系,这次相当于是重新做了一轮集中采访。
潮新闻:您与团队如何确定调研重点?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印象深刻的事?调研过程中,您感受到杭州科创者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土哥涅夫:调研重点主要是基于本书的写作需求,比如从城市和产业、创业维度,延伸一些具体的问题,去做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后面的采访题纲撰写。
印象深刻的事有很多,比如在采访灵伴科技(Rokid)时,我发现这一代创业人身上有种和上一代非常不同的信仰。上一代创业者很多出身草根,为了摆脱贫穷才选择创业,所以他们创业也叫做生意,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但新一代的很多创业者,比如灵伴科技的创始人祝铭明(Misa)就很不一样。在创业之前,Misa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之所以选择下海,主要是受到Googleglass的启发,致力于超越对方。所以Misa创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追求技术层面的突破,想做出一款能够站在行业顶端的好产品。所以我们看到灵伴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急着变现,而是一心在钻研技术、迭代产品。
潮新闻:您和团队收集到的采访调研资料量大吗,整理了多久?写作期间如何删繁就简拎出主线,有没有遇到什么难点?
土哥涅夫:采访调研的量是非常大的,也整理了很久。写作时为了提炼主线,也为了让大多数人能够走进AI这个比较专业的领域,我们还是沿袭一直以来“讲故事”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具备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
另外,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科创者的经历是有共性的,比如好几位都是浙大毕业,有海外教育背景。如果我们每个案例都事无巨细地写出来,就会有重复,所以我们会给每一家企业设置侧重点,去表现不同的方面。
采访和写作期间,我们团队内部一直保持沟通讨论,有时候会聊到深夜。虽然我们分别负责不同的章节,但大家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发在交流群里,互相提意见,积极做信息增补,采访复盘,为下一次提供经验。每个人都希望本书最后的呈现能够完美一点,不留遗憾。
作者团队在南京调研
土哥涅夫采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
【3】
从杭州到世界
中国科创下一站
潮新闻:书中提到,OpenAI等美国科技公司背后大都有“巨头”站台,杭州的这些科创企业却没有,这点让我印象深刻。在依附巨头成为普遍选择的当下,处于独角兽阶段的这些企业为何价值可贵?
土哥涅夫:我们的科创企业虽然是小团队起家,但是很多都是有巨头背景的,比如有的浙大系创业者创业前后一直得到浙大校友、学校基金、导师的扶持,还有的返回母校去做导师。再比如一些阿里系的创业者,他们背后也有阿里的资金支持,所以不能说我们的创业者没有巨头支持,只是他们没有那么高调。
这其实和美国科创企业的经历是很像的。他们很多也曾经在微软、谷歌这样的“大厂”工作过,进而选择创业。
真正要说存在差异的,可能是杭州这一代科创企业者,他们在技术创新上并没有依赖巨头的支持,这和上一代的互联网创业很不一样。互联网毕竟还是流量经济,所以很多企业刚开始时需要一些巨头来为他们导流,但是这一波科创企业并没有这种需求。
另外,这一波科创企业者比较可贵的一点是,他们普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眼光。
就像我前面说的,本书采访的这些人,他们创业的目的很多是希望实现技术赋能、技术平等,让科技真正服务全人类,而不是某些特定的人群。在这个愿景的基础上,他们的眼光都是放在行业顶尖企业、顶尖大佬身上,拥有全球化的视角。这样的创业者,这样的企业,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一定是飞速的,做出的结果也一定是正向的。最典型的比如Deepseek,作为中国的开源AI产品,它像安卓一样,是面向全人类的科技贡献。
潮新闻:《我现在倒是有点担心杭州了》中提到,“杭州只能算一座优秀的城市,而真正伟大的城市,是要能整合全局、辐射四方。”从你的角度来看,未来十年,杭州科创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还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如果想达成新目标,杭州还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土哥涅夫:传统的制造业遵循就近原则,比如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合肥与周边的芜湖、阜阳等城市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3小时产业圈”。
所以传统的制造型城市,往往会在周边形成一个产业圈辐射环。不同之处在于,有些城市的辐射范围广,有些影响范围窄。但是到了AI时代,城市的影响力就可以实现无远弗届。
杭州很多AI企业都是全球布局的。像本书写到的特看科技,中国总部在杭州,海外总部在新加坡,另外在广州、日本都有设点,未来可能还会布局更多国家和地区,它的影响力就是世界级的。如果去研究他们的产业链,你就会发现参与其中的人来自全球,而不是局限在某些区域内。那么这样的公司在发挥作用时,调动的是全球生产力,它的产品,比如数字人,比如Deepseek,同样是应用到全球,它的影响就是世界级的。
我那篇文章中之所以说杭州的辐射力还不强,是因为目前像特看科技、Deepseek这样的公司还比较少。杭州虽然被外界赞誉为“中国硅谷”,但其实跟硅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当然,杭州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年,杭州企业陆续诞生了一些现象级的产品,从阿里巴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Deepseek搅动全球AI行业,再到黑神话·悟空代表中国游戏产业触达世界一流水平。
未来十年,我们希望杭州能诞生更多的阿里巴巴、幻方量化、游戏科学,从一个中国的新一线城市,成为世界级的新一线城市,希望杭州从数字经济第一城,进化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至于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倒觉得杭州并不需要为此刻意改变节奏,杭州过去所做的,不管是营商环境、政务效率,还是为科创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这些努力的方向都是对的。所以杭州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把过去做对的事情做得更细更好。
我们经常提到余杭的未来科技城、滨江的一些产业园,这些地方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但还要看到像下沙这样的大学生聚集地,还是缺少科创的氛围,未来还是可为可期的。
还要了解的是,硅谷并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片区域,而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区域,很多地方的环境不适合创业,所以才会发生像丁香医生团队从哈尔滨迁移到杭州这样的现象。
那么未来,杭州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硅谷”的核心城市?把能量辐射到周边的地区,去影响这些地方的营商环境,甚至推动整个中国政务服务质量的提升,带动浙江、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创产业?到那时,我们写的就不是《为何是杭州》,而是《为何是浙江》、《为何是长三角》了,杭州也将功莫大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