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西向东滋养着三秦大地,在秦岭北麓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孕育出富集的铀矿、煤炭等矿产资源,形成“群山藏铀矿、沃野孕生机”的独特地质禀赋。
这是一片“核力”厚土,既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辛探索,也孕育了中陕核人“为国找铀”的赤诚初心。从“为国找铀”的红色使命到“核惠民生”的多元布局,从地质队员的镐头到智能钻机的钻具,中陕核的发展史,正是中国核工业从初创到腾飞的微观缩影。
七十年的发展巨变,七十年的劈波斩浪。近年来,中陕核集团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地勘单位改革成功范例,基本形成了“核地质、核技术、核医疗”一体化发展产业格局,业务领域涵盖“地质矿业、核技术应用、医疗健康、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与工程建设、供应链金融”六大方向。
铸剑戈壁
从军工使命到地质铁军
20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国防力量亟待加强,发展原子能工业,成为增强国防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之举。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后,519大队和182大队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铀矿地质专业队伍之一。后来这两支队伍几经变迁合并为中陕核集团的前身——核工业西北地质局。
高原荒漠寸草不生,狂风、沙尘无孔不入。基本的用水也无法保证,生活用水都需要从远处抽调,珍贵得几乎点滴不敢浪费。一盆水,早晨洗脸,中午洗手,晚上还要洗脚。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中陕核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迅速打开局面,一项又一项成果横空出世。
1956年10月,519队队员孙竞成在白杨河发现的古火山岩型铀矿,成为我国核工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打破“中国无工业价值铀矿”的论断,奠定了西北铀矿勘查的战略地位。
1966年,蓝田401矿区的大会战更是书写了热血篇章——500余名建设者在不通公路的山区,靠人拉肩扛将钻机运抵工地,仅用十天就实现首钻开钻,创造了“401速度”。
这一时期,182队构建了从区调、普查到勘探的完整体系,边探、边采、边炼进行土法炼铀,完成钻探工作量400多万米,发现铀矿床50多个,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关键原料。毛主席“开发矿业”的题词,成为刻在每一代中陕核人心中的精神图腾。
保军转民
坚持改革不动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了党的中心任务。1989年11月,核工业地质局五人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砂岩型铀矿开采技术,经过会议讨论后,我国找矿工作重点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转移,西北第一次成为全国的主战场,中陕核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1982年成立的核工业部西北地质勘探局,标志着企业迈出市场化第一步;2000年以后,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完成了属地化改革的平稳过渡,确立“大地质”理念,率先探索“地质成果商品化”的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核地质的大门也逐渐向外打开。与此同时,苏联核工业地矿系统也加大了对外交往。双方一拍即合,建立了联系机制,签订了协议。在此协议的框架下,双方首先各派一个代表团,到对方铀矿地质系统进行参观访问。
1989年11月,以核工业部西北地质勘探局王陞学局长为首,赵凤民、赵廷业、姚振凯和狄永强一行五人,组成铀矿地质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
扬帆启航
推动属地化管理与市场化进程
2001年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一举拿下了涵盖水文、环境、灾害地质等新型领域20个地质项目,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竞争的关键跨越。
中陕核集团在这波风潮的推动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内部改革。以事企分离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产权制度、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地勘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地质成果商品化、地勘工作社会化、地勘单位企业化的“三化”改革构想已经基本实现,在陕核地勘单位企业化条件基本成熟。
2009年2月,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组建了“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勘查开发总公司”,正式开启了企业化运营的进程;2012年12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勘查开发总公司更名并组建成立了陕西核工业集团公司。
2014年3月,更名为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并确立了“以核为本、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坚持“抓生产,促发展”,披荆斩棘、一路高歌,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各项工程任务中去。
2022年,更名为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唯一整建制保留的省级铀矿勘查队伍。几十年来,集团始终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传承“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创建了西北铀矿地质事业,创造了我国铀矿地质勘查领域的“八个第一”。
核力新生
从“单一产业”到“多业并举”
从企业化改革之初,中陕核集团就跳出了传统窠臼,坚持开放包容的经营理念,敢于突破传统地勘思维的束缚,涉核而不唯核,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融入行业发展。
目前,中陕核集团已确立“以核赋能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单一的铀矿勘察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基本形成“核地质、核技术、核医疗”一体化发展产业格局,业务涵盖“矿产勘查开发、核技术应用、健康医疗、生物制药、工程勘察与建设、供应链金融”等六大方向。
70年来,中陕核集团创新发展,夯实根基,把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企业新形象作为队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数据显示,中陕核集团现有二级企业28家,员工1.5万余人,各类专家和科技人才近8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55人(正高级职称195人、副高级职称1060人),国家科技人才2188人。
迈入新时期,中陕核集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引育优秀人才,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形成集团发展壮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以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使命,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努力开创新时代多元发展的新篇章!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青 实习生 谭思语
上一篇:首次亮相!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