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台上的人形机器人“聪聪”与屏幕上的智能学伴“楚楚”配合授课教师,运用“盲盒探秘”互动游戏引导着学生自己讲述赵梓森院士研发光纤、崔崑院士钢铁报国的故事,并从中解码科学家们的成长历程,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化作清晰的知识图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杨晓婧老师用这样充满互动、趣味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科学家是这样的!”
这是“星河灯塔——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场。9月18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观摩交流活动(湖北站)在武汉市神龙小学(湖畔校区)展开,来自部分省的代表们与我省师生、教育工作者们共同观摩一体化教学展示,看如何同上一堂跨越学段的“科学家精神”大思政课。
从机器人助教到AI思辨的“精神接力”
“未来是否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拆除高架桥?”初中学段,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初中的秦红蜜老师运用智能学伴“楚楚”,与同学们共同开展“城市更新我来做”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工程实践案例——谢先启院士的技术迭代历程,体会“求实创新”的科学内核。让学生在解决方案的设计中、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感知“科技以人为本”的温度。
高中学段,武汉市水果湖高中涂莹老师,引导学生与智能学伴“楚楚”围绕“科学的追求,是止于求真还是更应归于向善?”展开激辩,议题式教学推动着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决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应是‘求真’与‘至善’的双向奔赴,我们要学会在复杂中寻求真理”,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大学学段,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熙老师,以对“科技何以向善”的追问启发思考,通过历史镜像,深刻揭示科技异化与科技向善的本质区别,在现实观照中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价值选择和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本质,激励青年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勇担科技强国之责。“科学家精神,最终是求真与向善的统一。”一名学生在课后说。
这堂贯穿四个学段的思政课,犹如一场“精神接力”,用生动故事启蒙小学生情感,用项目体验提升初中生认知,用议题辩论强化高中生思维,用学理阐释达到精神内化和价值观塑造。
神龙小学五年级的杨同学听得入迷,“机器人太有意思了,我一直盯着它,长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也向各位院士爷爷学习他们的精神。”一旁的李同学说,拆桥太酷了,跟大片似的!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科技拆桥拆楼房。
“这堂课精准契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武汉大学教授李楠听完课后说,课程构建了小学学段“我来讲”、初中学段“我来感”、高中学段“我来辩”和大学学段“我来悟”的教学情景框架,课程整体设计兼具思想深度、实践温度与创新力。省外的观摩代表们也对课程进行了高度肯定,纷纷请教课程“背后的故事”。
建设272个基地推进全域思政课改革
这是我省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动机制、课程、师资、教研“四个一体化”建设,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在制度设计上,建立省级统筹机制,在全省设立13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和36所示范校,明确四级责任主体,实现“一盘棋”推进。
课程建设方面,开发出一体化教学案例库、知识图谱和议题式教学实录,打造“思政金课”130余门。持续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品牌活动,推出“院士思政课”等特色课程,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次。数字化赋能成效显著,建成示范课150余节、视频课程500余部,实现思政资源全学段覆盖。
在教研协同方面,我省牵头成立长江中游高校马院联盟,建设27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百校千馆”数字平台服务研学超300万人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6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2所全国重点马院。
我省还创新建立实效评价体系,设6个一级指标、24个观测点。10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经验获全国推广。
全省设立13个综合改革试验区、36所示范校,压实四级责任。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打造130余门“思政金课”,推出“院士思政课”“同上一堂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播放量超千万次。建成150余节示范课、500余节视频课,实现数字化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