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力成为新时代"石油"的今天,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不是芯片不够用,而是电不够用。
全球科技巨头们疯狂砸钱建数据中心,却发现电力供应成了新的瓶颈,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光学"技术,或许正悄悄改写整个游戏规则。
算力军备竞赛背后的电力焦虑
2025年,AI算力竞赛已经白热化,根据最新数据,全球主要云计算企业去年资本支出超过2500亿美元,同比猛增60%以上,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向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国内的投入同样疯狂。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1037.3EFLOPS,较2024年增长43%,国内三大云厂商2024年第四季度资本开支合计706.9亿元,同比增长252.7%。
但问题来了,算力越强,耗电越多,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到2030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
预计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提升至5%,到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接近4000亿千瓦时。
某知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未来两年AI行业将从"缺硅"变为"缺电"。
光学技术的突围之路
就在电力成为制约因素的关键时刻,一个来自海外大学的研究消息让人眼前一亮。
美国某大学的工程师们创造了一种突破性芯片,这种芯片完全依靠光而不是电来执行AI中最耗能的功能,图像识别和模式检测。
这种光学芯片的工作原理很有意思,它把激光器和微型透镜直接集成到电路板上,让芯片能够以更少的能量和更高的速度完成计算。
在测试中,这种芯片识别手写数字的准确率达到98%,与传统电子芯片相当,但能耗却大幅降低。
光学计算还有个独特优势,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激光并行处理多个数据流。这就像在同一根光纤里同时传输多种颜色的光,大大提升了处理效率。
其实,光学技术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中早就不是新鲜事,目前400G、800G光模块已经投入使用,1.6T光模块也在推进量产之中,2025年北美数通市场800G光模块需求量达到2000万量级。
光模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作用其实很关键,它负责在AI服务器的各类处理器之间传输海量数据,传统的铜线传输面临带宽和功耗瓶颈,而光通信凭借高频宽、低延迟的优势成为关键解决方案。
国内光计算芯片企业2025年将迎来产品商业化元年,公司计划与下游客户及合作伙伴进行大规模适配,到2026年光计算芯片有望实现大规模出货,这说明光学技术的产业化已经进入快车道。
CPO技术,下一代光学革命
更值得关注的是CPO(共封装光学)技术的兴起。CPO技术是将光模块与主芯片集成在一起,可使信号传输距离从10cm级别降低至1cm级别,功耗降低50%,成本节约30%以上,IDC预测2025-2026年将是CPO试点部署的关键窗口。
业内认为,从1.6T速率开始,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速率升级或达到极限,后续光互联升级可能转向CPO方案。这意味着光学技术正在从辅助角色向核心技术转变。
目前,多家国际巨头都在积极布局CPO领域,微软、Meta等云服务商组建了CPO联盟,旨在加速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多家公司都在这个领域加紧研发。
光学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光芯片的紧张一定程度影响了光模块的出货情况,许多客户都在大量订购芯片、组件等,以确保供应的连续性。
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很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数据传输的光芯片和用于AI计算的光学芯片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前者已经比较成熟,后者还在实验室阶段,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和完善。
但总体趋势很明确:据光通信行业机构预测,2024全球用于AI集群的光模块市场将超过40亿美元,同比翻倍以上,2025年则有望超过70亿美元。
结语
面对算力需求爆发带来的电力挑战,光学技术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从已经商用的光模块,到即将试点的CPO技术,再到实验室里的光学AI芯片,这些"光的力量"正在重塑算力基础设施的格局。
虽然技术成熟还需要时间,但光学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场算力与电力的博弈中,光或许真的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信源:
新浪财经2025-09-17 半导体创新赋能可持续AI:围绕算力和电力的“芯”机会
财经早餐2025-09-17 不仅“易中天”,算力缺电的解药也在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