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由《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承办的“第二届医学装备与耗材管理智慧创新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智慧创新”为核心,聚焦医用耗材智配分析与集约配送模式(IAD)创新、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AIPACS)建设医用设备创新管理系统(MEM)与智慧运维体系建设(MEIC)等前沿议题,通过交流研讨,拓展数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及AI新技术应用的创新思路,助力实现医学装备与耗材资源高效配置与管理效能提升。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十余年来,我们和北医三院共同在医学影像装备、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数智化诊疗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探索与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一家医疗机构乃至整个医疗体系最底层的智慧中枢,通过深入每一个医学现场、融入每一个临床场景,释放医生效能,打造智慧医院,最终实现更高效的运转、更智慧的决策和更温暖的服务的关键节点,期待我们双方能够携手打造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数字医疗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会议期间,举行了北医三院-联影集团智慧影像联合研发中心备忘录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北医三院-联影集团智慧影像联合研发中心先行先试,一方面针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临床开发与迭代,推动创新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及技术升级,并通过联合开发部件、算法及应用,实现多维度创新,共享专利成果。另一方面探索医学影像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并围绕临床重大需求,依托创新技术、应用和模式,建立并推广创新标准。此外,共建跨学科人才培育体系,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临床型人才。
围绕数智化、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医学放疗装备以及诊疗一体化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联影与北医三院的合作由来已久。
早在2016年,北医三院便作为国内首批国产品牌应用示范医院率先引进了中国首台3.0T超导磁共振,推动国产设备示范应用走向成熟;2017年北医三院联合联影自主研发了业界首个30cm大范围高通道柔性足踝线圈(24通道),开拓运动医学新场景,合作共研成果实现创新转化,解决了肌骨关节学科世界级难题;2018年双方共同参与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开展5.0T全身磁共振、儿科专用磁共振、智能医学影像云的临床应用研究;2021年,北医三院与联影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创新链条,联合研发攻关人工智能“卡脖子”难题,围绕重大难题开展原创性科技攻关,推动成果从技术论证走向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
自2023年底起,北医三院携手联影启动新一代AI PACS系统的建设工作,由北医三院提供临床诊疗需求和完整的数据链,由联影负责需求调研、系统研发、部署升级、数据迁移及测试上线。
在双方医生、工程师团队的深度协同下,系统打磨日趋成熟,制定了逐步推进的上线替代方案。2024年11月起,逐步完成第二门诊部院区、大兴机场健康管理中心、首都机场院区、中央党校院区、北方院区5个分院区的系统切换;2025年4月3日,院本部顺利上线;同年6月,海淀北部院区上线,正式完成联影AI PACS在北医三院院本部+6个直属分院区的全域覆盖。截至目前,该系统已连接大型影像设备75台,部署客户端工作站超2300台,日均处理检查近4000例,累计完成检查超50万例,并成功迁移20亿+历史影像索引、1100万+诊断报告及预约信息,实现历史数据与新系统的无缝衔接。
联影智能首席技术官吴迪嘉最后表示,联影AI PACS系统已实现北医三院1+6院区的全面覆盖,并正式投入日常诊疗使用。这一成果的落地,离不开北医三院在项目推进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全面上线百天以来,我们与北医三院临床医生深度协同,围绕实际诊疗需求持续迭代优化系统性能:小到操作流程的细节调整,大到功能模块的适配升级,均以“贴合临床场景、提升工作效率”为核心,让系统更懂医生,让医生越用越爱。
下一篇:苏州市相城区机器人“舞动”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