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交织的时代,我们正构建一幅宏大的新生命图景。曾几何时,精密的蛋白质结构、充满奇思妙想的基因编辑、与意识直接对话的脑机接口以及虚实相生的生物数字孪生体,还只存在于科学幻想之中。如今,这些概念正从实验室的微光中生根发芽,拔节生长,逐渐化为重塑世界的中坚力量。我们将以蛋白质的优雅折叠为起点,沿着细胞与基因的微观通路,延伸至意识与机器深度融合的界面,再进入由数字建构的生命镜像,层层展开,从微观世界一直放大到整个生态体系,领略这些技术如何从当下的萌芽,生长为引领未来的无穷可能。
文/何卫华 申金升 王国强
何卫华,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申金升,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部长。
王国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蛋白质设计:
开启分子级生命功能的崭新边界
蛋白质几乎无处不在,它催化化学反应、传递分子信号、搭建生物结构,甚至为生命的律动设定节奏。若将视野投向自然界深处,便能发现几乎所有细胞活动的背后,都有蛋白质以精巧纷呈的结构形态为其增添韵律。然而,这些形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一种精密、灵动的构建过程,即蛋白质的折叠。想象一条原本松散的氨基酸链条,在分子作用力与环境条件的引领下,不断弯折、贴合,从平面的一维序列转化为错综复杂的三维结构。这一过程如同艺术家在白纸上反复推敲、细致折叠,最终将素淡无华的纸片化为令人惊叹的立体折纸艺术品。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只能驻足凝视这场分子级“折纸创作”,却难以真正左右其形态。如今,通过AI工具与理论模型,我们不仅能在短短数小时内预测和解析蛋白质的立体构型,更可依循自然底层的法则,为这些分子“纸张”设定独特而严谨的折叠路径。换言之,我们正由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拥有创造与设计能力的参与者。在这一转折之下,人类不但能窥见蛋白质的内在秩序,还能尝试赋予其更为精妙的特性和功能。
单细胞技术:
解码健康与疾病的生命基础逻辑
若说我们已在蛋白质的设计中掌握了生命的核心“工具”,那么单细胞技术与精准基因编辑便为我们开启了进一步探索“生命工厂”内层结构的微观通道,使科学家得以在细胞这一生命的基本单位处审慎雕琢、精密修复。从前,研究者往往将成千上万的细胞平等对待,如同给复杂机械求平均值,却忽略了每颗齿轮的独特磨损与偏差。如今,单细胞技术为我们取来一架精密放大镜,让研究者能够逐一剖析每个细胞的特征,描绘出它们在发育、应激与疾病进程中的精妙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只关注宏观的群体特征,而能在千丝万缕的细节里捕捉细胞独特的“个性”与细胞间微妙的互动。当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精准基因编辑携手,医疗事业便走向更深、更广的革新。例如,借助单细胞测序,我们已构建了详尽的人类细胞图谱,展现了疾病从几个“叛变”细胞隐匿萌芽,到逐步演化成蔓延全身的“有害势力”的全过程。在肿瘤研究中,医生与科学家可借此精准锁定肿瘤中最顽固、最具侵略性的细胞类型,并有的放矢地制订出个性化疗法,让过去“一刀切”的方案转而成为量身裁定的医治策略。
脑机接口:
构建人类智慧与技术交融的全新路径
脑机接口技术的崛起,仿若生物科技与智能算法交织的顶点巨构:它让人类得以将思维的微光直接投射为现实的力量,将神经信号悄然融汇于机械、信息与感知系统之中。最初,这项革新为瘫痪患者重新掌控自身肢体带来希望——科学家在患者大脑中植入微小电极,捕捉并解码神经脉冲,将这一内在电信号转译为机械臂或仿生肢体的流畅动作。当这一成就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脑机接口不再止步于弥补缺失的能力,而是开始朝着提升与扩展人类智能与感官疆域的目标稳步前行。
展望未来,脑机接口的迭代将有望彻底告别烦琐的植入手术与粗略的信号拦截。新一代装置或许能够柔软贴合人体结构,以无创方式精准捕捉脑电图谱,令人类与外部设备的互动如同肌肤相亲般自然。与此同时,研究者正专注于为脑机接口注入双向交互的灵魂,不仅是将大脑信号传出,更能将外界信息“注入”脑海。当异国语言、复杂技能或前沿知识能在顷刻之间与神经网络无缝对接,人类学习的过程将如甘泉入壑般迅捷充盈。再配合严谨而高效的算法优化,我们或能赋予大脑更敏锐的记忆力、更持久的专注度与更激昂的创造活力。
这一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将远超个人层面。当语言的边界成为桎梏,当文字、图像与声音都不及思维的传导,更高阶的交流形态将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有望进入“思维直联”的时代。教育不再困囿于书本的翻阅与口耳的传递,学术思想可在一瞬间跃迁于头脑之间,艺术灵感可在脑际深处并肩起舞,思想的火花随时为他人所感知。脑机接口若与仿生材料及蛋白质设计等尖端技术相辅相成,或许能重塑感官的版图,让被损毁的视觉、听觉恢复,使人类的感知扩展至更广阔的“光谱”与潜在维度。这一举措不仅为医疗和康复赋予新生,更将推动人类真正步入更宽广的感知宇宙。
更宏大的想象在地外疆域的场景中徐徐展开。当航天员借助脑机接口远程操控探测器于险境中无声穿行,将不必亲临艰难险阻。在异星土地上,我们或许能尝试以脑机界面为引导,构建全新人类群落的生存方案,或探索在严苛条件下调动智能微生物群落与生物材料的策略,人类的未来图景将得以重新绘制。
生物数字孪生:
探索生命与数据深度互联
科学家正试图为每一位个体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由基因组、表型特征、健康数据与行为模式交织而成的数字化生命侧影——“生物数字孪生”图景。借助这一虚拟分身,我们得以在无形的数字世界中映射真实生命的动态脉络:它不仅能够全程追踪人体的健康走向,还可对潜在疾病进行前瞻预测,并为个性化治疗指引前所未有的精密路径。在医疗领域,这种技术已初露峥嵘。数字孪生体宛如“虚拟志愿者”,可在药物研发阶段代替真实人体接受试验,科学家通过这一途径模拟不同药物与人体的交互作用,从而大幅压缩新药问世的时间与成本。在个性化医疗中,数字孪生体更可谓一位精准的健康顾问。医生可借助患者的基因特征和健康参数,为其量身定制诊疗方案,让医治不再依赖笼统的统计数据,而是如同手工裁剪一般精致细腻。这样一来,治疗的成功率将得到显著提升,病患的康复之路也将更加从容。
远眺未来,生物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前沿尝试,而正在汇聚成跨领域的协调跃迁。从蛋白质的精妙设计到细胞层面的精准修补,从意识信号的捕捉与强化到数字孪生的全局模拟,我们正构筑出一种超越自然局限的全新生命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类不仅拥有更灵巧的工具来应对疾病与环境挑战,更有机会将智慧嵌入物质与信息的流动中,实现从分子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从地球到星际的进化。这幅蓝图并非凝固不变,而是生机勃发的动态图景。它的核心并非对生命的简单改造,而是对生存方式、价值理念与秩序关系的深层诠释。当生物与技术彼此牵引,当分子艺术与认知塑造相互交织,当数字视界与有机生态相得益彰,人类将以愈发宽阔的视野与智慧,践行创造与进化的使命。无尽的潜能正等待发掘,而生物技术正是人类走向更广阔未来的坚实桥梁。
2025年《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