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17手机发布以后,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其全面采用eSIM卡,所以手机厚度更薄。
但是,这种使用eSIM卡的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暂时无法使用。
那么,为什么中国不采用智能手机eSIM卡?
中国在推进eSIM技术的过程中,确实比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更为谨慎。
这背后主要是出于监管安全(特别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行业利益格局的考量,而非技术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eSIM,即嵌入式SIM卡(embedded SIM),是一种直接焊在设备主板上的数字SIM技术。它允许用户通过软件方式选择和切换运营商套餐,无需物理插拔SIM卡,更加灵活方便。
中国对电话卡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管理**,这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电诈”)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实体SIM卡开通需要用户到营业厅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核验,从源头上减少了冒名开户的可能。
而eSIM的“空中写号”特性,意味着可以远程激活。这在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远程非法开户和电诈活动**。
2023年7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就曾因eSIM的“空中写号”特性存在实名认证漏洞,暂停了智能手表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中国政府开展的“断卡行动”对控制电诈案件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中国千人均电诈案件数量远低于美国和巴西。因此,监管机构在推进eSIM时,必须首先确保其**安全可控**。
目前,像中国联通就要求用户必须到线下营业厅办理eSIM激活,正是在当前监管框架下平衡安全与便利的折中方案。
eSIM技术允许用户更便捷地切换运营商,这可能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压缩利润空间。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实体SIM卡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也是运营商策略制定的关键考量。
然而,eSIM也能为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成本优化空间。
中国移动研究院测算表明,全面推广eSIM后,用户管理成本预计可降低30%以上。在5G资费持续下调的背景下,运营商对通过技术手段降本提效的需求日益迫切。
三大运营商的不同策略
国内三大运营商对eSIM的推进策略和进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联通,较为积极,已在25个省市重启eSIM业务,支持iPhone Air的eSIM项目,用户需线下激活。
中国电信,准备就绪待批复。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在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很快开放。
中国移动,较为谨慎,已提交eSIM手机业务申请,但开放时间未定,此前业务主要集中在智能穿戴设备。 |
eSIM在中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会是一个稳步推进、逐步放开的过程。
技术保障是基础:
运营商需要建立更可靠的安全技术标准,例如中国联通在《5G AI终端白皮书》中规定支持eSIM的5G终端需预装由信通院和三大运营商共同认可的eSIM证书,以及采用区块链身份验证等创新。
监管政策逐步完善:
2025年6月,工信部正式批复三大运营商全面推进eSIM技术应用,标志着政策层面的“松绑”,但前提是通过技术升级解决实名认证漏洞等问题。
苹果等终端厂商的推动:
苹果iPhone Air等仅支持eSIM的设备出现,形成了“硬件倒逼”市场适配的局面,加速了产业链的成熟和运营商的态度转变。
总而言之,中国对eSIM的批准之所以审慎,是在平衡技术进步、安全监管和行业生态等多种因素。
目前eSIM在国内的推广已在逐步推进,但需要一个过程。预计未来随着安全技术的持续完善和监管政策的稳步推进,eSIM会在中国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