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杨雅淇)9月9日,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在流水线上装配完成。“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主要在北京,在三河燕郊这边完成孵化转化并实现量产,年产量最大可达1万台。”该公司制造中心负责人宋世杰说。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9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选址燕郊建立分支机构,聚焦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当前,该中心通过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已吸引联泰集群等8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关键落子,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施工正酣。目前,项目一期主楼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施工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二期正在进行基坑钎探,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全部建成投用后可承载80家左右的初创企业。
“燕郊协同创新基地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在创新领域实现深度协同与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园(三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宝秋介绍,基地将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重点产业方向,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实现京津冀创新接力与加速。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协同创新定位,闯出了“科技引领+协同创新”的新路子,努力把更多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廊坊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新高地和聚集区。
“地处河北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的最前沿,廊坊是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的最先受益者。”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一体推进,加速融入京津的创新链条,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今年1至8月,我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319.87亿元,同比增长38.73%。
我市聚焦科技攻关和产业提质建强高能级创新链、产业链,围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京津高校院所共建科技研发平台122家,累计合作(引进)项目3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1600余项,取得知识产权近2500件。
为系统性化解科技型企业“初创期首贷难、成长期融资贵、转化期风险高”三大痛点,我市创新构建“政策直达、精准对接、风险共担”三位一体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打造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科创链条,推动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截至6月底,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17.47亿元,同比增长46.72%。
科技成果只有落地转化形成产业新动能,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我市全面提升全链条转化服务能力,通过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市场服务等,进一步畅通协同创新、惠企助企、成果转化渠道,吸引更多京津人才、科技成果等高水平创新要素向廊坊集聚。目前,每年有100项以上高水平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孵化转化,京津创新资源优势正逐渐转化为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引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