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面墙,
从上到下摆放的每一台缝纫机头
都是不同省份、不同年代产的。”
在青山湖区,
收藏爱好者徐卫东
用近30年时间收藏了
280多个不同品牌的缝纫机头。
这些缝纫机头见证了
不同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站在满墙的缝纫机头前,
徐卫东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收藏之路。
始于一次偶然
收藏的第一台是上海“标准牌”
徐卫东今年55岁,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镇何兴村。他的住处被称为“香宝阁”,里面是各类藏品:瓷器、陶器、字画,还有堆满一整面墙的缝纫机头。
说起他与缝纫机头的故事,时间要追溯到1998年。当时,老式缝纫机虽仍被不少家庭使用,但是更轻便的新式缝纫机已开始普及。也正因为如此,部分老式缝纫机逐渐被市民当作废品丢弃或变卖。
有一次,徐卫东前往上海出差,在一个旧货市场看到一台上海“标准牌”缝纫机,机身看上去比较新,机头的金属铭牌上“上海制造”四个字清晰可见。“当时那个摊主准备将这台缝纫机当作废铁卖掉后粉碎,我觉得这么好的机器销毁了太可惜,所以买了下来。”从此,原本就爱好收藏各类物件的徐卫东开始与缝纫机结缘,直到现在,这份坚持已经持续了近30年。
最开始,徐卫东收藏缝纫机头全靠两条腿走——去全国各地出差时逛一逛当地的旧货市场,只要听说谁家有准备淘汰的缝纫机就上门询问,甚至还从废品收购站淘来即将被粉碎的机器。
足迹遍布全国
花费10多万元收藏缝纫机头
后来互联网渐渐发达起来,徐卫东便通过网络寻找心仪的缝纫机头,再通过物流方式寄回南昌,“因为有些缝纫机重达七八十斤,运费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有的运费比缝纫机本身还贵。”
不过,徐卫东收藏缝纫机头有着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够收集全国不同品牌的缝纫机头。比如,南昌本地品牌“百花洲牌”、上海的“标准牌”、浙江的“西湖牌”、福建的“许仙牌”、北京的“东方红牌”……据徐卫东介绍,中国的缝纫机有560多个品牌,目前他已经收集了280多个,生产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的都有,共花费了10多万元。“每个品牌,我只收集一个。”
徐卫东坦言,如今收藏缝纫机头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老缝纫机数量日益减少,许多早已被当作废铁销毁;另一方面,目前仍品相完好、功能齐全的缝纫机价格飙升,部分完整机型甚至高达一两万元,例如珍贵的“英雄牌”缝纫机更是价值不菲,“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把560多个品牌的缝纫机头都收集到。”
当记者询问他为何要收藏这些缝纫机头时,他认真地告诉记者,每一个缝纫机品牌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故事。“比如‘英雄牌’缝纫机,当时生产是为了给军工厂制作衣物,非常有历史意义。”
长远目标展望
开设展览馆 展示2万多件藏品
其实,除了收藏280多个缝纫机头之外,徐卫东收藏的物件还包括抗战文物、烟标等。据介绍,他搜集了500多件日军侵华的罪证,收藏的烟标达到5000多件,各类藏品总数已达2万多件。
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开设一座展览馆,将缝纫机头及其他藏品公开展出。目前,他已计划在青山湖区申请合适的场馆,争取在近两年内实现开馆目标。
说起开馆展览的目的,徐卫东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些缝纫机头早已超越了“物品”的范畴,成为承载历史与记忆的载体。“希望通过展览,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带给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人美好回忆。”他解释称,对于“70后”“80后”而言,缝纫机是童年记忆中母亲踩着踏板为全家缝制衣物的场景,是“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时代的生活符号;而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缝纫机头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前辈们的生活与时代的变迁。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周野/文 杨紫韬/图
编辑:徐晨霞 二审:刘培堃 终审:邹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