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试验场上,节点自动布放车将上料、送料、投料、钻孔工作一气呵成,整套工序流畅平稳。“这款设备已通过中石化野外试验,目前我们已造出5台样机,投用后将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双丰物探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任强说,“这台‘神器’是企业跟山东大学(威海)合作的成果。”
产学研“联姻”的背后,是威海市总工会精心打造的“技术红娘”在牵线搭桥。“以前找技术合作就像‘大海捞针’,现在‘红娘’直接把专家带到车间门口,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准。”任强说。
如今,在威海,“技术”“工匠”“设备”“人力”四支“红娘”队伍精准发力,破解企业发展堵点,让创新要素沿着产业链顺畅流动,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动能。今年以来,“技术红娘”已促成86项合作,相关成果投产累计创效1100余万元。
技术成果从“科研项目”走向“生产一线”,同样离不开工匠们的“精雕细琢”。在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谷宏亮创新工作室”的门牌格外醒目。前不久获评“威海工匠”的谷宏亮正站在设备前,用各类量具测量紫外反应器的焊缝。“有了‘工匠红娘’搭平台,跟老师傅交流技艺,收获不少。”谷宏亮说。
威海的“工匠红娘”还搭建起“工匠+学院”的技能培育体系,通过学徒制、订单班等模式,189名行业工匠与31家市级工匠学院精准匹配,按需培养技能人才。今年以来,威海已开展310班次特色课程、145期工匠宣讲、3200人次技能培训。
同样,“设备红娘”通过搭建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让海洋生物、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13台大型仪器的精准对接,让科研资源“活”起来。“我们还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联系机制,共享产业工人的年龄、学历、技能等信息,推动企业结成人力共享联盟。”威海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已汇聚近2.5万名共享产业工人,累计形成综合效益约2500万元,有力缓解缺工企业的用工压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