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在辽宁某装备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定位巡航车将一袋袋化学纤维投放到传送带上,机器自动对各类物料进行称重。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生产线可实现智能化控制90%以上,较以往节省人力70%以上,产能增加三成,产品不合格率大幅降低。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数字技术赋能研发、生产、供应链和服务全流程,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刚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能够加快个性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普及,改善人们消费体验、提升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加快。
在广东某电子制造企业厂房内,机器嗡嗡作响,屏幕上数据飞快跳动,少量工人穿梭其间操作设备。该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师轻点屏幕即可做出决策,生产效率提高30%,研发加快15%,节省资金超百亿元。
在辽宁某钢铁企业彩涂工区,整条生产线空无一人,各组机器快速运转,智能涂料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人只需坐在集控中心电脑前,就能远程监控生产线运行状态,生产效率提升约20%,生产成本降低近10%。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企业仍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表示,要让数据嵌入企业研发、制造、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造业企业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体,系统提升企业转型水平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广西河池某蚕茧丝绸企业院内,一只只蚕蛹被机器快速识别和分拣,精准落入分选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数字化蚕蛹分选机投入使用后,分选蚕蛹效率提升3倍左右;在山东肥城某精细材料公司,新型建筑复合材料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率达95%,天然气能耗降低30%,产能提升50%;在江苏徐州,某新材料公司集成多个系统,形成了采购、生产、仓储等全流程的数据闭环管理,车间自动化率超过95%,生产效率、运营成本和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与制造业生产各环节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为实现产业全面转型注入“智慧”动能。
走进江西某石材企业生产车间,AGV小车有序穿梭,机械臂灵活挥舞,AI质检系统对石英石板材实现高效检测。相关负责人介绍,完成数字化改造后,该企业产能提升25%,能耗下降12%,产品良品率提高至99.3%。
在江苏某钢铁企业的智能车间内,无人车有序穿梭,AI视觉检测系统在0.1秒内识别钢材表面0.02毫米的裂纹。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AI质量预测模型,产品缺陷率降低45%;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高端轴承钢研发周期缩短30%,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大幅提高。
上一篇:懒人生活新主张:省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