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大南瓜。
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太空牧草”茁壮成长。
太空种子。
从地面到空间站,一粒粒经过精选的种子,搭乘中国航天器一次次突破,在宇宙的怀抱中开启一场场“奇幻漂流”。它们带着星辰的印记回到家乡,在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启陕西航天育种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一场关于种子的“奇妙旅程”正在改写农业的未来。9月2日,记者走进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了解太空育种的“前世今生”。
600多份种子材料已完成“太空之旅”
平均重量达到200多斤的“太空南瓜”,维生素含量比普通线椒高一倍的“太空线椒”,一株能结一万多颗西红柿的“番茄树”……这是“太空遨游”后的种子材料,经过地面选育后带给我们的惊喜。
“太空是一个超级实验室,它同时具备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这样的环境会刺激种子产生基因诱变,使得它们产量更高,抗病虫害、抗旱、耐寒的性能更强,品质更优。”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航天育种专家郭锐说。
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一批农作物种子首次开启“太空之旅”。返回地面后,科学家们发现经过“太空之旅”的农作物种子发生了重要的遗传变异,从而开启了航天诱变育种的科学试验。
陕西,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航天科技资源。深厚的航天底蕴,让这片土地上的科研人员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种子送上太空,利用宇宙的特殊环境,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成为这场“太空育种”之旅的摇篮。
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空间科学实验搭载渠道,将景观树种和花卉种子送上了太空。之后,郭锐团队便在西安南郊的太空育种地面选育基地开始了地面选育、示范推广工作。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把600多份种子材料送上太空,种类涵盖蔬菜、花卉、农作物、中药材、防护林、经济林6个大类。其选育出的2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已在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等进行推广种植。
指着手机里的照片,郭锐欣喜地说:“我们的‘太空牧草’已经种在了青藏高原,不仅安全越冬,而且长势非常好,创造了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成功种植牧草的奇迹。”此外,他们选育的防护林和经济林搭载材料已经进入地面选育的最后攻坚阶段。不久的将来,这批经过“太空搭载”的种子将会播撒到三北防护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太空种子”在三秦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太空育种”是怎样擎起振兴农业重任的?郭锐说,“太空育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空间搭载,第二是地面选育,第三是示范推广。
空间搭载,首先要选拔颗粒饱满、发育高、优质健康且适合大面积推广及地方产业支撑的品种材料进入太空。如,花椒是渭北地区的支撑产业,小米是陕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选择了好的搭载材料,还要经过宇宙环境的充分刺激,才能够最大化进行基因诱变。
“太空育种”的重中之重是地面选育。“经过‘太空旅行’的种子材料,返回地面后,基因变化是不可控的,有的可能变好,有的可能变坏,也有可能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地面选育是非常重要且严格的环节。”郭锐解释说,种子从太空返回地面,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
“我们要先把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在成千上万株幼苗中,观察分辨变异情况,记录下每一个数据。”据郭锐介绍,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将选出的种子播种、筛选,经过多代选育,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再经过品系鉴定、区域化试验等严格的程序后,才能真正诞生“太空种子”。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代选育都可能花费数年时间。
“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如果不能进行推广种植,那就是对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郭锐团队通过在全国各地建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等形式积极推广种植,将航天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经过不懈努力,一颗颗“太空种子”逐渐在陕西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在米脂县,“米谷1号”“米谷2号”历经5年完成了第八代地面选育。“米谷1号”的田间表现在亩产320公斤以上,生育期125天左右,具有良好的抗旱、抗病能力和增产潜力,适宜在陕西北部地区及同类地区种植。2024年,该系列品种在米脂县示范推广15万亩,在靖边县、子洲县示范推广1.2万亩,为当地小米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渭北的花椒园,无刺矮化的优良花椒品种,鲜果直径最大到7.18毫米,干椒亩产最高纪录已达330公斤……
“太空育种”农作物产品安全吗?
在郭锐看来,航天育种并不神秘,因为它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航天育种的成果,如太空花卉、太空西红柿、太空辣椒、太空南瓜等,还有太空丹参、太空小麦、太空大米、太空花椒等,都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经过太空诱变回来的种子种出的农作物产品安全吗?郭锐解释说,航天食品是安全食品,航天育种(太空育种),是利用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等种质材料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等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其自身的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尽管在太空旅行过程中,发生变异的种子比例很小,但每一例都是一座种子的宝库。
太空种子与转基因种子不同。通常所说的转基因,是在某种基因中引入其他基因使其产生变异。“太空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是在种子单体的内部完成的,没有外来基因的植入和干扰。“太空种子”只是“变基因”,而不是“转基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早已联合认定,“太空种子”是当之无愧的“安全种子”。因此,食用“太空种子”培育的粮食、蔬菜等是非常安全的。
航天农业振兴百县千村
随着航天育种产业的不断发展,标准化成为了产业升级的关键。2024年1月发布的《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以及后续发布的科技园区要求、企业加工标准,这三大团体标准,为航天育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尺”和“指南”。
“这些标准明确了种植、养殖、管理的生态化要求,禁用化学合成农药,强调循环农业模式,从源头上保障食材安全与品质,加速推广最新航天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转化以提高生产效率。”郭锐说,通过认证标识体系,消费者可以追溯产品的
“航天基因”,增强了市场信任度。同时,标准也有效推动了科研机构、企业、农户之间的互动协同,形成了“太空诱变-地面选育-规模化种植-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有了标准,我们的产业发展就有了方向。从种子的选择、种植过程的管理,到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提升了我们陕西航天育种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郭锐说,作为国内航天生态农产品评定的权威机构,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陕西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等,推动技术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通过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普及标准应用。同时将联合国家超算中心等机构,搭建航天农业科技生态总部基地,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新范式。
据郭锐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实施“航天农业乡村振兴百县千村计划”,这是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航天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行动。该计划将在全国100个县通过“一二三”工程(“一”是用航天技术在每一个区县建立一个航天农业科技产业园,“二”是为每一个区县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两个优质的地方品种;“三”是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机制),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带动1000个村依托航天农业实现乡村振兴。
■文/记者关颖 图/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