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10月的诺贝尔奖吗?
这一年的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
相当罕见。
消息一出,全球刷屏。有人还调侃道,诺贝尔基金会,是不是悄悄重仓了AI板块?
当时只是一笑而过。一年之后回头再看,这句话已不再像一句玩笑,而更像一则“预言”。
AI已经如潮水般漫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而当时如果嗅到信号,果断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算下来或许已经斩获了相当可观的回报。
所以,问题来了。
学术领域上的研究发现,与引领时代的投资趋势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草蛇灰线的逻辑?
01
科技投资的雷达探测仪
邓心怡的回答很干脆:
“有的。”
作为诺安基金权益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部总经理,她不仅参与筹建了诺安科技组,更在这轮人工智能浪潮中,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重仓参与的机构舵手之一。
邓心怡管理的基金,早在2023年一季度,就已经开始系统性布局人工智能。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邓心怡管理的诺安稳健回报(A类000714 C类002052)近一年累计收益达到132.22%,实现翻倍,近一年超额收益也超过100%。
如何比市场更早发现投资机会?
邓心怡的方法就是:读论文。
早在DeepSeek尚未出圈之时,邓心怡和团队的研究员们就已经开始研读他们的论文,试图从学术输出中辨别出技术拐点。
2024年6月,DeepSeek发布V2模型和论文,当时模型还不是很好用,但邓心怡激动地发现,他们在论文里创造性地提出了“混合专家模型(MoE)”,可以提高模型的整体输出质量。
诺安科技组认为,这很可能是一次底层架构的跃迁。于是开始提前将相关的落地场景进行梳理,静候时机。
果不其然。到了年底,DeepSeek V3横空出世,直接挑战了美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美国科技股遭遇罕见甩卖,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6000亿美元。
德意志银行之后还发布了一篇研报,称之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A股的人工智能投资浪潮迅速拉开帷幕。
而此刻的诺安科技组,早已准备就绪。
邓心怡与团队在整个周末紧急开会,判定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必须果断出手。
在诺安稳健回报(A类000714 C类002052)2024年四季报中,邓心怡明确提出,大模型的调用成本快速下降,应用生态在广告营销、编程、教育等领域拓展,向端侧Agent方向提升的投资机会。
从基金持仓也可看到,她迅速切入AI端侧应用,展开布局。
随后几个月,宇树机器人出圈、接入DeepSeek成为风潮、Manus引爆市场话题,团队的预判逐一验证,邓心怡的前瞻式布局,精准踏中了DeepSeek引发的行情节奏,诺安稳健回报A也一度在近一年回报的维度中,跑到了同类第一。(截至2025年6月6日,近一年净值增长率59.75%,同类排名1/479,来源:银河证券,同类为灵活配置型基金(基准股票比例60%-100%)(A类),发布于2025年6月7日)
如今,跟踪“论文→应用”的6个月转化窗口,已经成为了诺安科技组解码产业趋势、提前布局技术拐点的雷达探测仪。
02
为什么是科技?
邓心怡为什么对科技股投资那么笃定?
答案,或许藏在她的个性里。
跟她接触过就会发现,邓心怡属于那种“生命值”很高的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节奏快、反应快、效率高,始终维持一种高强度而稳定的输出状态。她总是把行程排得很满,世界上有什么最新奇最有趣的事物,她总要抢先看看、亲自试试,挑战一下。
这种旺盛的好奇心,一步步将她带进了科技投资的大门。
学生时代她的目标是考清华,在清华读了化工专业,她又觉得,人生不该只有数据和实验室。于是说走就走,奔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读材料。结果,高效率的她,第二个学期就当上了助教。
这样的学习饱和度,邓心怡觉得还不够,转身跑去隔壁的沃顿商学院选修金融。从公司估值起步,一脚踏进了美股的世界。
这里让她着迷了:原来资本市场才是一个“无限的游戏”!它不看你的成绩,不认你的背景,你必须用自己的判断,与全市场的资金同台竞技。
回国后,邓心怡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投资行业,在信托公司从事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投资。
一级市场的视角,让她深入产业一线,亲眼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过程。
在某新能源车企IPO之前,她已参与早期投资;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她就开始跟踪那些真正积累技术的公司;2018年带领团队投资港股,更体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的颠覆性力量。
这些经历不断向她印证一件事:科技投资可以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让生活更美好,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回报。
2020年,邓心怡加入诺安基金,参与诺安科技组的筹建,而诺安基金的投资理念正是:
与时代脉搏共振,与产业先锋同行。
在邓心怡看来,每一个产业周期的驱动力,都有自己的脉搏,找准它,才能把握大方向;当脉搏出现的时候,认出破局者、跟上领军者,与产业先锋同行,识别中国科技的超强音,才能收获更大的回报。
03
如何捕捉中国科技超强音?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发行千禧年版本的时候,网络股正“热得发烫”,当时彼得·林奇在新版序言里指出,
互联网就像历史上的铁路、电话、电视等重大创新一样,会催生出一批新的企业,但其中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主导领域的发展走向,就如同汉堡包市场中的麦当劳和油田服务中的斯伦贝谢。
25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彼得·林奇的判断是对的。
那么,这些时代的“超强音”都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投资科技股,有没有办法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1️⃣ 向历史请教,寻找投资的韵律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邓心怡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从历史中寻找规律。
如何把握科技产业的投资时机?
邓心怡发现,从历史上看,真正趋势性的产业机会,驱动力往往足够简单,用少数关键变量就能够进行描绘。一旦出现那种充分、简单、高度收敛的推动要素,往往就是布局的信号。
2022年底,ChatGPT上线。邓心怡发现,一级市场已经开始抢投AI项目。于是,她花了整个春节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
每一次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都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投资机会,周期长、空间广。AI,正处在这样的早期阶段。
节后一开工,她就抢先进行了布局。
但对科技来说,波动是宿命。2023年6月,AI板块大幅回调,就连领头羊英伟达也从高位回落。市场弥漫着质疑的声音:
AI叙事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邓心怡没有乱。
她通过一线调研发现,全球AI的进展丝毫没有放缓,短期数据的波动并没有改变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真正的问题是,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中,应该如何匹配产业落地的节奏?
她又一次向历史请教,仔细研读了《浪潮新十年》等书籍,把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年的主题,硬件软件的演变、细分赛道中的赢家,全部整理进一张Excel表里。
一边复盘,一边写分析。
比如对于外卖的“百团大战”,她总结道,有的互联网企业起步时并不在第一梯队,资本、团队也不是最强的,但做到了极致高效,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它的胜出,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和运营。
这些历史经验,逐渐帮她拼出了AI产业的投资地图。她清晰地看到,模型,就是AI时代的动因,是推动AI阶跃最直接的引擎。通过跟踪模型迭代、推演技术路线,就能够将仓位聚焦在最有把握的产业阿尔法上。
2️⃣ 用“寻宝者思维”,发现关键的“线索”
方向找到了,如何辨别,谁才是产业中的“超强音”?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观点:
伟大不能被计划。
这个观点认为,重大创新和成就,往往无法通过目标导向的规划实现,而是源于非线性的探索过程。它要求你像一名“寻宝者”那样,持续寻找未知地图中更多的“线索”,才有机会一步步接近伟大的创新。
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因为他们在卖自行车的过程中,发现自行车链条的传动技术可以应用到飞行上。而电子管的发明,最早也不是为了解决通信问题,却成为了手机诞生的关键一环。
人工智能的终局是什么?没人能完全确定。
邓心怡的方法是,不执着于预测终点,而是持续跟踪那些能打开新可能的“线索”。
2024年9月,GPT-o1发布,算法从预训练迈向强化学习阶段。邓心怡和团队研究认为,强化学习对算力的依赖明显降低,这意味着,英伟达的唯一性被打破了。
她判断,定制化、专用化的ASIC芯片,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于是,邓心怡果断调整布局,减持英伟达产业链,增配ASIC,既躲过了PCB的一波调整,又为组合找到了新一轮的布局方向。
到了2024年年底,豆包大模型、DeepSeek陆续实现突破,带动模型成熟度跨越奇点,邓心怡又在组合里加入了新的看好方向——端侧Agent。
对邓心怡来说,寻找中国科技“超强音”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大型寻宝活动。你不必知道宝藏确切在哪里,只需要识别出一条条“线索”,它们就会带你通往下一张地图。
3️⃣ 打开“非共识”的嗅觉,捕捉超额收益
通往成功的“踏脚石”的最大障碍,是共识。
在团队讨论中,邓心怡最常抛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当前产业中,最大的共识是什么?
她始终相信,只有独立判断、敢于识别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或者拒绝的信号,才能更早发现机会、规避风险,捕捉到真正的超额收益。
比如对于AI软件应用,今年有一种市场观点甚嚣尘上,认为大厂已经通过AI实现商业闭环,算力通缩即将到来,AI正在吞噬软件。与此同时,软件板块也迎来了一波抛售。
但邓心怡的观点很明确:软件不会消亡。
她指出,软件公司长期构建的生态壁垒不会一夜消失,未来软件应用更大的机会,来自于业务模式的重估和商业交付方式的变化。无论是B端效率提升的应用,还是C端情绪价值的应用,目前都存在着强烈的预期差,而这,恰恰是“非共识”中蕴藏的机会。
04
做负责任的科技投资
波动,是科技行业的宿命,如何在高度不确定的科技赛道中,找到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投资节奏?
邓心怡从两个维度入手。
第一,看天气,宏观是必须接受的,而不是能够选择的。
在邓心怡看来,科技投资不能脱离宏观环境,通过跟踪政策变化、解读经济数据,做好投资的“天气预报”,就能够维持正确的航行方向。
她认为,政策对A股有极强的调节能力,而经济数据是会说话的,独立的数据分析,能帮助基金经理跳出行业和个股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视角发现中长期的趋势。
就像打游戏,有时候你要从当下的场景里退出来,打开全局地图,才能知道自己确切在哪个位置,该往哪个方向走。
比如,这两年她研究发现,1931年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都有一个“6个月政策响应周期”。标志性事件发生后的6个月,政策落地;再过6-12个月,经济数据就会开始改善。
基于这一认知,在去年“924”政策转向之际,邓心怡就明确判断,市场正处在“政策已转向,经济待验证”的震荡期,于是,果断将目光聚焦在了科技、创新药和新消费三大领域。
第二,有边界,在泡沫中保持清醒。
邓心怡获得超额收益的方式,更多是寻找预期差,左侧布局,把握被低估、具备差异化认知的机会。
在买入的时候,她会对行业和公司的市场空间、市值空间进行估算,设定明确的估值边界和3-5年的市值目标,到了窗口便会逐步减仓。
早在2024年,邓心怡就重点配置了某芯片个股,介入的时间非常早。但当该公司的市值达到预设阈值时,邓心怡果断选择了卖出。
尽管之后该股还在继续上涨,但邓心怡认为,这部分的涨幅已超出自己的认知和风险承受范围,不冒险、不贪婪。
2023年AI板块的大幅回撤后,邓心怡更是加强了波动管理,使组合同时兼具高弹性与抗波动性。
05
结语:中国科技股的寻宝游戏才刚刚开始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邓心怡全程参与了直播,当时有嘉宾问她,在当前的人工智能领域,还有没有什么是你期待看到,但还没出现的东西?
邓心怡的回答是,
智能终端。
她所在的诺安科技组,曾绘制过一张科技心跳图,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AI,每一次科技浪潮,都伴随着两个层次的变革,其中一个就是软件和应用平台。
在AI时代,承载软件和人实现交互的硬件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没有出现。
邓心怡对此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在诺安稳健回报的中报里,她写道,
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每一次技术演进都将带来终端产品的世代更新,关注真正适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交互的新一代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的投资机会。
这一次,她将看好的方向锁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她看来,人形机器人,是AI从虚拟现实走向物理世界交互的最重要终端载体。随着量产节奏渐行渐近,行业有望以从0到1的主题投资,逐渐过渡到从1到N的景气投资阶段。
她的策略是,以产业核心矛盾、技术边际变化与产业政策推动三点关键变量,依托前瞻的产业研究,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
她相信,只要坚持搜集和寻找下一个“线索”,解锁地图,未来就会徐徐展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END
黄衫女侠|文
财商侠客行|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