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近日,深圳大学在科研方面喜讯频传。高等研究院团队获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助力嫦娥七号探测月球水冰;助理教授张新旭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第501航次采样工作,是首位依托深大参加IODP3航次的科学家。
7月,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九批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评审会。经专家评审和国家航天局批准,共有来自全国25家科研机构的67份申请获得通过,累计发放样品30881.8毫克。其中,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空间科学中心丁春雨研究员团队牵头,在四川大学谢亚辰教授团队与深圳市气象局天文台梅林副研究员团队的联合协作下,成功获批413.9毫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该团队也成为深圳市首个专注于月壤介电特性实验测量与月球水冰探测研究的科研团队。
团队将依托此次获批的珍贵月壤样品,聚焦月球探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月球极区水冰被认为是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和深空探测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利用雷达手段识别水冰仍面临挑战:月壤介电损耗特性是否会受到含水状态影响?传统的阿波罗月球样品模型认为,月壤电磁损耗主要由钛铁矿物主导。而我国月球雷达观测结果显示,其损耗水平显著高于典型月壤,暗示可能存在新的物理机制亟待揭示。
该研究有望破解水冰探测中的关键难题,为即将实施的嫦娥七号任务,特别是极区水冰识别,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推动深圳市积极参与国家深空探测前沿研究,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深圳大学立项建设了具备月表环境模拟、辐射与光谱定标等功能的国际先进月基探测平台。未来,该团队将依托该平台及天都-深圳大学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对获批的珍贵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研究与科学管理,为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注入深圳力量。
深大团队的科研可“上天”,也可“入海”。6月20日至7月30日,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张新旭赴美国东北海岸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3)第501航次的采样工作。该航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近海海底进行钻探取样,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填补近海水文系统形成机制的多项空白,对于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全球淡水资源、以及理解大陆架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张新旭助理教授作为首位依托深圳大学参加IODP3航次的科学家,共采集沉积物样品54份、地下水样品31升。团队利用L/B Robert钻探船在93天内共完成了4次钻探作业,成功获得了长度达393米的深海沉积岩芯,并首次在全球近海海域采集到超过1万升地下淡水样品。此外,团队在其中的2个钻孔中布设了SCIMPI原位观测系统,为连续监测该地区未来3年至5年的地下水循环模式提供了关键平台。
本次科考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的61位国际科学家参与,研究领域涵盖微生物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