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报请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内容。
《意见》聚焦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并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等8个方面,旨在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 +” 全球合作,民生领域将实现“四个更”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介绍,《意见》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将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围绕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术共进、治理共商、生态共筑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介绍,文件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其中多项举措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更”:
第一,工作方式更为智能。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可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此外,通过就业风险评估,还能研判化解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领域集中。
第二,教育学习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第三,生活品质更加美好。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智能陪伴、助残设备、智慧养老等应用也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文化产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将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第四,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
做好“四个坚持”,凝聚 “五方面合力”
在《意见》实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多方联动,重点做好“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协同联动。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沟通协商、信息共享、政策联动,系统推进产业协作、生态融通。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
三是坚持分业施策。结合各行业特点,聚焦破解痛点难点堵点,针对性挖掘人工智能赋能的深层次需求、高价值场景,充分释放增量效能。
四是坚持开放共享。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加强算力、数据等要素开源开放、共建共享和人才、资本等资源有序流通,实现最集约利用,最大化效益。
在此基础上,将凝聚“五方面合力”:
一是凝聚政府和市场合力。把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锚定既“管得住”又“放得活”的目标,做好标准制定、数据开放、安全监管等兜底保障,同时,政策、项目、资金等多管齐下,让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展现更大创新活力。
二是凝聚部门协同合力。与行业主管部门一道推动各行业专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环境优化、风险监管等方面强化协同,形成产业发展更快的加速度和更强的韧性。
三是凝聚部门和地方合力。强化国家层面系统布局和资源支持,指导和帮助地方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上下联动、互促共进的协同配合格局。
四是凝聚国企和民企合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创新力强的特点,跑出更多勇攀高峰的技术创新“黑马”。同时,鼓励央国企发挥好“压舱石”的行业带动和资源整合示范作用,加大开放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在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五是凝聚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用户合力。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行业用户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共同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实现人工智能更深层次、更高价值应用。
3个阶段性目标,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见实效
为确保“人工智能+”行动稳步有序实施,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文件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第三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目标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文、图 | 记者 宋诗颖
编辑:潘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