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方圆 学科:物理 毕业高中:杭州高级中学
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
英才计划中,我们参观了浙江大学关联物质中心,听袁辉球教授介绍了超导体的原理与前沿、量子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甚至还吃了美味的“液氮冰淇淋”。我们也惊艳于实验室中能将物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设备,以及鳞次栉比的服务器集群。
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还和导师深入交流了恒星的内部结构与当前主流的计算模型,并自己建模,写出了论文。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国内相关资料非常少,因此我需要使用英文搜索、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并建立自己的模型。我意识到,科研并非一帆风顺。在前人未探索的领域开拓知识的边界,需要主动求索与坚定不移。英才计划带给我的不仅是提前接触大学知识与科研项目的机会,更激发了我的科学热情,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充满动力。
姓名:彭子越 学科:计算机 毕业高中:杭州第二中学
现就读于: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荣誉项目)
通过英才计划,我了解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乃至整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内容。我渐渐明晰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既要向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方向的软件方向深入发展,又要在机械材料电路设计等硬件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从更高更远的历史时空角度看,英才计划沉浸式科研体验使我的科技创新理念萌芽,让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一阶段,我们的可塑性极强,创造力无限,有着少年独一份的热情。我很幸运借着英才计划的平台,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学生:俞懿轩 培养学科:化学 毕业高中:杭州外国语学校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还记得中学生英才计划面试的时候,导师曾经问我:你怎么看待“化学改变世界”这句话?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在记忆的碎片里找到了侯德榜这个例子。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了中国无法独立大批量生产纯碱的困局。但在参与项目两年之后,我意识到“改变世界”不单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支撑。
(本报记者 姜晓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