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徐丽 通讯员 何巧兰 郑涵
为彻底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福田区福保街道创新“物联感知+AI智能执法”融合治理模式。日前,记者在新洲路新洲花园上桥处、河套e站通旁等电动自行车违法高发路段发现,“电动自行车安全卫士”已悄然上岗。
据了解,这些“卫士”搭载射频识别(RFID)等前沿技术,宛如全天候坚守岗位的“电子警察”,能自动精准识别并抓拍电动自行车未登记上牌上路、超速行驶、闯红灯、逆向行驶、违反禁限行规定、闯入快速路,以及骑行者未佩戴头盔等多种违法违规行为。所采集的违法证据信息实时直传至交警执法平台,构建起“科技支撑+数据推送+源头追溯+警示约谈+执法处罚”的完整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每一起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行为都能得到及时、规范的处置。
智慧执法:破解传统困局,执法效率大幅跃升
AI赋能交通管理,告别了过去依赖“人海战术”的传统执法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人力执法效率低、覆盖时段有限、监管范围不全面的困局。借助“电动自行车安全卫士”的智能识别与精准取证功能,搭建全天候、立体化的非现场执法网络。交警平台收到信息后,可立即向违规车主发送警示短信,短信送达准确率超过90%,同时快速启动教育处罚程序,实现违法违规行为的高效闭环处置,执法效率提升80%。
成效显著:精准抓拍违法,道路安全系数稳步提升
自5月22日设备启用以来,已累计精准抓拍违规行为8575宗,平均每天超过100宗,相当于传统执法模式下12名警力的工作量。违法抓拍精准率明显上升,月平均每周抓拍违法行为832宗,与6月相比同比上升32.9%。清晰展现出科技手段对规范电动自行车骑行行为的强大约束作用,有效降低了因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行驶引发的交通事故风险,街道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实现稳步提升。
协同发力: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隐患治理
“电动自行车安全卫士”能够对显性化、高频化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进行自动化抓拍,将街道有限的人力资源从日常巡查中解放出来。如今,街道执法人员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处理其他重点、复杂的交通隐患治理工作中,实现执法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了福保街道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安全骑行始于心,文明交通践于行。福保街道以“物联感知+AI智能执法”为核心,用精准识别、闭环管理、资源优化的思路,破解了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筑牢道路安全防线。这种“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实践,正是福田区深化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缩影——福田始终以科技赋能交通、民生等各个领域,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为居民打造更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答卷。在此也呼吁广大骑行者:自觉遵守交规,佩戴头盔、按道行驶,共同守护出行安全。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