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逐梦太空的伟大征程中,航天服,无疑是宇航员们最为贴身且至关重要的“生命铠甲”。
然而,当对比中美俄这三个航天大国的航天服时,会惊讶地发现,它们在寿命指标上竟存在着如同断崖般的巨大差距。
美国航天服可达100次使用次数,俄罗斯却仅12次,中国的表现则充满意外,这差距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
美国:高投入下的长寿命追求
美国在航天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航天服技术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与雄厚的资金投入,以目前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舱外机动单元为例。
使用寿命可达15年,能执行100次太空任务,如此长寿命的背后,是一套极为精细的维护体系。每完成25次出舱任务,这套航天服就必须带回地面,接受全方位的检查、维护与修理。
为了满足航天飞机的出舱任务需求,EMU设计了“最大吸收服”,能够吸收宇航员长达七个小时的尿液,极大地方便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长时间作业。
而且采用模具化设计,许多零件都可拆换,这也为其长寿命和便捷维修提供了硬件基础。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超期服役的航天服逐渐暴露出问题,像2013年和2024年发生的航天服漏水事故,就暴露老化和维护方面的隐患。
尽管美国在航天服技术上追求极致耐用性,投入了大量资源,但长期使用带来的材料老化、部件磨损等问题,依然对航天服的性能构成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美国早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下一代舱外航天服计划XEMU,虽造价高达5亿美金,但这也体现了美国在航天服技术上投入的决心。
而反观俄罗斯航天的航天服,就能更加深入明白为什么说美国对航天发展投入如此之多了!
俄罗斯:实用与成本考量下的局限
俄罗斯的航天服发展历程同样悠久,其“海鹰”系列航天服历经多次改进,成为俄罗斯航天事业的标志性装备之一。
苏联时期,为了月球计划,“星星”公司便开始研发创新的半硬式航天服设计方案,这便是“海鹰”系列的前身。
早期的“海鹰”航天服由于使用了大量橡胶、皮革和棉纺织品等天然材料,再加上热调节系统存在问题,不仅使用寿命不长,一般只有四年,而且只能供宇航员舱外工作3.5小时到5小时。
性能较好的“海鹰 - DMA”型航天服大约可以完成12次左右的太空行走,总预计时间大概在50个小时。
虽然后续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但整体设计理念和基础结构的限制,使得其寿命提升幅度有限,俄罗斯航天服寿命较短,原因是多方面的。
材料方面,即便采用了新的聚氨酯材料,与美国航天服所使用的先进材料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航天事业发展方面,近年来俄罗斯受到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天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并且,俄罗斯航天服的设计理念可能更侧重于满足当前任务的需求,对长期使用寿命的考虑相对较少。
当然,较低的造价也是导致其寿命较短的一个因素,为了控制成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可能做出了一些妥协,从而影响了航天服的整体寿命。
而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航天服技术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后来居上的技术突破与创新
中国空间站使用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正逐步展现出强大的性能与可靠性,按照设计标准,“飞天”航天服的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期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飞天”的表现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截至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了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单件服装最高使用达17次,远远超额完成了“3年15次”的寿命指标。
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B在神舟二十号任务中,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航天服。
科研团队还定期对空间站舱外航天服进行寿命评估,他们深入挖掘在轨和地面试验数据,开展了大量的材料级和产品级的验证试验,评估寿命边界。
结合在轨服装定期检测和出舱前检查,确认服装的健康状态,保证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安全可靠。
正是这些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措施,才使得“飞天”舱外航天服能够在超期服役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性能。
延长航天服寿命,对于航天事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航天任务本就造价高昂,每一次发射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航天服作为其中关键装备,如果寿命短暂,意味着需要频繁制造新的航天服,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航天任务的成本。
以美国为例,其虽然航天服寿命长,但维护成本也极高;而俄罗斯航天服因寿命短,在长期任务中也面临着较高的装备更新成本。
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延长航天服寿命,实现了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总体成本,从任务连续性和安全性方面考虑。
结语
稳定可靠且长寿命的航天服能够确保宇航员在多次出舱任务中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在空间站建设与长期运营过程中,宇航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舱外活动来完成设备安装、维护等工作。
如果航天服寿命不足,可能会在关键任务阶段出现故障,危及宇航员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影响任务的顺利推进。